ZhangSH6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SH62

博文

聊聊东北现象

已有 4887 次阅读 2022-10-31 21: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聊聊东北现象

 

经常与南方各省企业合作,东北现象常常成为话题。有些朋友对东北了解不多,经强大媒体的节奏,对东北现象往往略知一二,免不了以偏概全,今天不妨在此唠叨几句。

确实,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北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南和南方地区,近年来甚至低于西南地区,甚至一些西部省份GDP也逐渐赶超东北,经济发展风风火火。

其实,东北三省(包括内蒙东部地区),虽整体上发展速度减缓,但各省还是有区别的。总体上,东北地区在80年代之前是国内工业化、城镇化最完备地区,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林业资源、煤炭、石油都是走在各省前面。但是,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成果,也是全国人民支持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主导下,大量工业南移,加之东北工业自身转型不成功,失去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但是应该看到,80年代以来,随着南方及很多农业省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家政策趋向南方发展,南方的发展对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先进装备、资金,表现出了大量需求。这期间,东北的人才大量流向南方,可以说相当于支援全国建设第二批三线企业,只不过,这次是以民企为主,60年代是以国企为主。东北的企业在南方各省造就了大批竞争对手,为了全国的发展,东北的人才支援也是值得的,有意义的。但东北不但再次支援了全国的工业发展,由于商务环境缺少进步,没有跟上新产业的转型,例如在通讯、电子、网络、大数据、电商、物流、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没有跟上发展,失去了不少发展契机。

具体说来,各省情况还有不同。

黑龙江省过去是资源大省,林业木材、石油、煤炭、粮食,造就了很多资源城市,例如大兴安岭、宜春、黑河以林业为主,鹤岗、七台河、鸡西以煤为主,大庆以石油为主,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牡丹江则是重工业多些。佳木斯等地区则是北大荒、大农业。当年十万大军及其家属建设北大荒,建设大小兴安岭,尔后几十万知青支援北大荒。如今,煤资源产地基本枯竭,这些城市无法转型,人口自然转移。林业由采伐为主转为护林养林为主,完全停止了采伐。林区无法容纳太多人口,事实上也不需要太多人口。但边境地区,则必须保留一定人口以安定边境。北大荒等产粮地区,例如建三江、东方红、宝清等农场,盛产小麦、优质大米、黄豆,是全国最好的粮食。这些地区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现代化农业,对劳动力需求明显下降。这些地区的人口很多流向了当地人口的老家山东河北等地区。哈尔滨等大城市工业转型不成功,但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援了全国建设,支持了全国各地新型企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吉林是农业大省和农机汽车石化工业大省。吉林农业在全国举足轻重。但工业比较单一,目前长春的汽车及周边的零部件产业是支撑工业。长春需要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尽快走在前面。吉林市目前主要还是靠石化产业和汽车产业支撑。吉林还需要这些方面尽快发力。吉林有全国最好的延边水稻,长白山区盛产山珍药材。

辽宁省是东北工业最齐全的地区。以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等重工业为主的城市为代表,转型发展一直不快,发展速度受到很大影响。大连、营口、锦州、丹东为沿海城市,发展多样,未来可期。但这些城市原有的轻工业、纺织、电器行业失去发展,降低了发展速度。盘锦、抚顺、阜新是资源型城市,目前盘锦石油工业还维持发展,抚顺转向重工业和石化、钢铁,阜新转型很慢。铁岭、朝阳、葫芦岛是传统农业地区,发展较缓慢。辽宁应该尽快改善营商环境,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造船等行业快速转型发展,未来可期。

作为国家科研机构,支持全国各地各行业工业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过去20多年,我们团队为河南、江西、江苏、山东、广东等地的企业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也锻炼了队伍。这些成果主要在航空航天汽车板材零部件、精密管材制备、核电板管材、空调散热铜管、电子铜板带、先进铜合金、超微细丝线材等行业领域。我们愿意在这第二次全国“三线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当然,为东北、为辽宁本地的发展做贡献是我们的优先选择。东北,尤其辽宁省还有大批国家“脊梁”企业,如沈飞、黎明、鞍钢、抚顺特钢,其重要性不是GDP能衡量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2820-1361710.html

上一篇:科研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练车与开车
下一篇:如何培养加工专业研究生?
收藏 IP: 39.144.57.*| 热度|

16 汪强 郑永军 周忠浩 尤明庆 宁利中 孙颉 李学宽 郑强 王启云 范振英 贾玉玺 刘钢 武夷山 杨正瓴 王正庆 史永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4 0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