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到分子生物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srabbit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博文

小结第二个period

已有 6074 次阅读 2008-10-4 20:13 |个人分类:游学瑞典| 瑞典, 生物物理, 皇家工学院, 硕士项目, 皇家工学院, 硕士项目

相对第一个period而言,第二个period过得相对轻松一些。由于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在瑞典的生活,加之各类手续、如人口号、银行账户、学生卡等都已在第一个period内顺利办妥,使得我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来。



在这个period内,我修完了Physics of Biomedical Microscopy、Laser Chemistry和Introduction to biomedicine for physicists这三门课:



Physics of Biomedical Microscopy这门课由Kjell Carlsson——我们这个graduate program的program coordinator讲授。Kjell办事严谨,处理问题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他的课程主页、讲义和幻灯片都做得很细致,授课流畅且带着些小诙谐。此外,他的英语口语在我目前所遇到的瑞典教授中是最为标准的。我非常欣赏他身上的这些特质,也相信这种严谨的治学方法是成为一个称职学者的必要前提。



相对而言,教授Laser Chemistry的老师就显得随兴一些。这门课程是Stockholm University和KTH的联合课程,由Stockholm Univ.的Peder Royen和KTH的Lars-Erik Berg合作授课,前者负责讲课和笔试,后者负责实验课。Peder在每每讲到关键部分的时候声音总会变得轻下来,让人不得不时常竖起耳朵来揣测那些模糊不清的语句;而L-E Berg则在安排好实验课的分组工作之后人间蒸发了很久,直到考试前两周才安排了具体的实验日程,学生们对此颇有微词。不过话说回来,Peder和L-E Berg其实都是挺好的人:Peder由于有一只耳朵听力较弱,所以他在学生问问题的时候都会弯下腰来仔细聆听,整个头都快贴到课桌上去了,而且他回答问题时显得如此谦和,耐心,仿佛他自己才是询问的学生似的;L-E Berg在得知我来自中国之后,也颇有兴致地和我谈起了他当年曾去北京和杭州参加学术会议的事情。



Physics of Biomedical Microscopy的讲义是Kjell自己写的,在他的课程主页上可以下载,主要是讲授和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各类显微技术,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这门课使得我对于显微观测术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总体认识,对决定成像质量的各类影响因子有了一定了解,也使得我对傅立叶光学的实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在Laser Chemistry这门课上学到的东西就相对要少一些,课本里关于激光物理实质的内容不多,重头戏都是各类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化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很多专题都只是点到即止(D L Andrews, Lasers in Chemistry, Third Ed., 1997, Springer.)。老师上课也有点语焉不详,速度飞快,有大跃进的感觉。虽然最后的考试容易应付,但这样的课上下来总让人觉得不太踏实。



最后来讲讲持续了一整个semester的Introduction to biomedicine for physicists,这门课的老师是Marina.Zelenina,同时为KI、KTH等数个学校和研究所工作,我这个学期里唯一的女性老师,讲课口音比较重,不过慢慢地也就听习惯了。这门课的教材有三本:

1. Alberts B.et al. Essential Cell Biology. 2nd edition;

2. Matt M., Ziemian J. Human Anatomy Coloring Book;

3. Despopoulos A., Silbernagl S. Color Atlas of Physiology. 5th edition.

书单看着有点吓人,其实仔细读读她写的handouts就足够了:内容详尽,重点突出,除了个别用词错误之外,可以算是相当不错的参考资料。整门课偏重于细胞生物学,辅以少量的人体生理学。由于绝大多数内容在以前就有一定了解,所以学起来还算轻松。只是最后总复习的时候,6、700页左右的ppt实在是让人读得有点头晕目眩。加上考题都属于essay-type型,让人好一通奋笔疾书,好在没有写到手腕抽筋。-,-bb



这个学期接触了三门光学类课程,深感该学科的博大精深:从中学生就熟知的一些几何光学定律直到引发无数物理学家陷入哲学沉思的波粒二相性,这种电磁扰动在其看似简明的表象背后隐含着深邃的物理实质,也许这正是令历代科学工作者最为之着迷的地方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368-41407.html

上一篇:第一个period正式结束
下一篇:小结第三个period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