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关注程代展老师和其学生有关读博的思考,双方博文都很坦诚真挚,列位看官也是智者见智,我也从中感觉到关于读博的很多负面思想源自学术兴趣的缺乏,而造成这种缺乏甚至丧失对很多博士生来说很可能源自读博动机、个人努力以及学术环境,很多在读博士生也表述了现实残酷、学术无法静心等切实困难,为免科学网步mitbss生物版定期抽风、劝退研究生的后尘,本文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谈一点关于读博的认知,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如果能为在读同学指点迷津,我将荣幸之至。这也是我第一次科学网发帖,请轻拍。
2000年9月至2004年6月,本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之际我曾收到University of Miami大学SH Gruber教授邮件问询是否有兴趣加入其实验室读博士(我本科考了GT并递交申请材料到该学校),但是由于收到该消息前我已经接受学院保送资格,而且我感觉纤毛虫分类学研究(当时已进入海洋大学纤毛虫分类学实验室)确实有意思,就拒绝了该录取意向,并向该教授推荐了我们学院另外一位也在申请的女生GL,无奈该同学并没有申请该校,最终也未成人好事。其间我曾向现在烟台中科院海岸带所做研究员的师兄征求过关于出国的意见,他有次给人念叨我的事迹的时候又记不清了细节,最后成了我放弃了MIT的offer。那位迈阿密教授研究柠檬鲨生态生理学,我那时还不会游泳,没有去那里还真不一定是坏事,尤其是2007年当我听到该教授不幸手被鲨鱼咬伤的消息。
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纤毛虫形态分类学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中途退出以硕士身份毕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专业。退学原因不是因为导师不好或者自己失去研究兴趣,而是我想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在当时的实验室没有软条件:我不满足于到处采样/鉴定/描述纤毛虫,我还想知道到底为什么这些真核微生物在自然界有那么高的种类和基因多样性,是什么驱动和维持这些多样性的形成和种类形成及演化的?我在做出退出硕博连读再次自费申请出国的决定之前,跟当时的导师坦诚了自己的想法,导师亦开明放人,至今我们在学术上仍有交流。我也注意到现在有些在读学生患得患失,不想读了又不敢跟导师坦白交流,同时骑驴找马想暗箱操作出国事宜,我个人非常不赞同,因为一则事关诚信,早跟导师交流,会让后者便于调整研究分工/计划;二则自费申请出国也是一个工程,费心费力费时,如果同时兼顾国内研究,完全不能达到坦诚分手后破釜沉舟的干劲。
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博士研究生(退学),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又走了弯路,不是因为港科不好,而是个人作为北方人适应不了香港的快节奏/粤语环境,所去实验室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不适合自己,于是跟当时导师坦白交流并退学,并申请上美国休斯敦大学的博士项目,研究纤毛虫的变异积累(种群遗传学分支),有缘分的是,港科导师妻儿在我来了休斯敦大学后,因为儿子要去莱斯大学读本科,全家搬到了休斯敦!之后我们聚过几次,每次都很开心。
2008年8月至2012年11月,博士研究生(答辩已通过),美国休斯敦大学生物与生化系。我遇到了平生最好的导师,一位现年37岁两个男孩的妈妈。我们研究兴趣非常切合,从提出idea,到实验设计,再到数据分析和写文章,都能互相弥补提醒,导师与合作者交流协调能力以及对我的耐心宽容关心程度都是我将来做导师的榜样;她在评教职重压面前的恪守原则也让我深受震撼,教职第一次评审结果挂掉后她那双噙满泪水的大红眼珠也让我见识了美国教职评审的残酷,她的NIH R01项目得高分确定拿下之后,学校又推翻了第一次评审结果,又让我感觉到资本主义体制下“钱”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只要研究生努力,哪怕只有400刀的正式科研经费,也能做出帮导师拿下191万刀NIH项目需要的全部数据!
在美国期间,我就在导师营造的环境中全身心投入了研究,自己每一个新idea的主动提出、每一点点进展、每一步技术细节的成功到拿到数据支持假说预测的那一刻,都是我感到最有成就感最兴奋的时刻!这个时刻像极了我很小的时候抓到一个可爱小动物的感觉,反观当我拿到一个5000刀校级奖学金和文章即将接受的那些时刻都不能与这种兴奋相媲美,我想,这种对科研细节的兴奋或许就是兴趣的体现,就是科学家的动力源泉吧?如果能够遇到有相同兴奋点的同行,无须酒桌上觥筹交错,彼此言语中的那种相见恨晚,那种共谋大事推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壮志雄心,不正是幸福中的幸福吗?读博士只是享受这种幸福的开始,保持健康就还有大半辈子的时间去寻觅这种幸福。另外提一下,文章是科学工作者水平的重要判断依据,但是我觉得保持追求这种幸福感足够长的时间后,文章即使是顶级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因为别人的评判,而做为了文章而文章的科研,我本人到现在也没有生物学顶级文章,如果有人问我说上面的话是不是酸葡萄心理,那我就反驳:我如果有了顶级文章再说这话你是不是就要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在我眼里,真正立志科研的读博过程需要博士期间思维和动手都足够努力、受了足够的训练/理论学习、有一个做人做学问足够高大的正派导师、足够自信而且毕业后继续相关研究。当然,博士生不能太清高,不能不顾及社会责任及家庭,成家和生儿育女也都摆在了面前,我本人这方面的经历没有太多参考性,早恋成功/美国福利让我在博士期间就当了个幸福的爸爸,对于大多数生活圈子小的博士,找对象难,结了婚的生孩子的话生活更难,养孩子太累经济压力大等等都很让人头疼,但是,读博士期间学术和生活上的这些困难和磨砺,并不是中国独有,这是很多优秀博士成长过程中需要克服和经历的。对于国内年轻博士们的这些困难,我也真心希望地方及国家在搞江河湖海百千万人计划的同时,多些资源给这些生活都成问题却勇敢把青春年华都献给科学事业的年轻人,过来人也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宽容和支持,即使他们做的工作不一定顶尖,但只要是扎扎实实的工作,就值得人尊重!这样或许能够成为改观现在的科研氛围以及提高科研水平的一个突破口。值得庆幸的是,诸多如程老师的开明导师们已经在这样做了。真的希望各位在读同学早日成才,一同享受科研的点滴幸福!
龙红岸,2012年11月19日,于休斯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龙红岸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5250-634236.html
下一篇:
学海无涯,博后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