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
A君和B君都发表了n篇文章,问A与B君谁对科研的事业贡献大?(或者说谁的水平高?)
按照数学观点,假设A君第i篇文章的贡献为f(i),B君的第i篇文章的贡献为g(i),那么A君的贡献和为,B君的贡献和为,比较这两者的关系即可,
但怎么比呢?于是有:
方案一:假设,于是A君与B君贡献一样大;
但这时A君说了发表了很多SCI论文呢,B说我也有很多啊,那么我们用影响因子吧,于是有,
方案二:,其中h(i)为影响因子,非SCi期刊取0,
这时A君又说了,同一个期刊上的文章贡献也不一样啊,还要考虑单篇引用率,于是,
方案三:,其中h(i)为影响因子,t(i)为他引次数,c为A和B约定系数,
那么有没有方案四,方案五呢,大家看有什么规律?
没错,这非常类似Taylor公式,而我们常用的只统计篇数的方法实质上就是Taylor公式取常数的情形(0阶近似),当然,这种近似的误差是非常大的。
再举一个例子:
记得前一阵看过一个故事,说某地8车道(4+4)的马路是进出城的必经之地,容易堵车,向社会征集扩建方案,一个小伙说,不用扩建,把4+4车道改称2+6车道,中间的隔栏在早晚高峰时移动,保证早晨进城,晚上出城的车辆有6个车道,而相反方向只有2个车道就行了。
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这却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生活中的量化后的数字,往往同时包含了“权重”这样的概念(数学语言就是对应一个函数),而权重很重要,却往往被忽视,或者只取了最粗略的近似。
量化本身没有错,但是关键要看这种近似是否能够满足客观的需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