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放养式”研究生培养话题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研究生培养方式话题文章《手把手“教”出的研究生,科学研究不可持续,2013年8月4日科学网》,文章结合我身边有的导师手把手地指导研究生现状谈了一点我的认识。学界在谈到研究生培养模式时,一般可以粗略地分成“手把手式”与“放养式”两种看似“极端”的培养模式。也许有人会说,两者似乎都不妥,最好是恰到好处,既不是手把手,也不是放手不管。其实,作为培养研究生机构,例如大学不可能对教师指导研究生过程做出过多过细的规范,而只能制定一些粗线条的管理“条例”规范研究生培养,因为,研究生培养最终毕竟依靠师生双方,尤其是研究生自己的努力。
从1983年我国自己培养的18个博士研究生毕业至今已经40多年了,我们自己亲手培养的研究生,尤其是以独立科学研究能力为基本特征的博士研究生质量如何?实践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除了我们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为国家贡献了多少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和解决卡脖子技术外,我们还可以从欧美大学和我国大学招聘教师现象可见一斑。事实是我们几乎很难看到世界知名大学直接从我国那些号称顶尖大学毕业博士研究生招聘教师。在世界一流大学任教的华裔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欧美著名大学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位或博士后研究,其实也包括哪些在美国从事科技研发的华人。同时,我们国家有关机构为了给大学招聘优秀师资,还专门设立“人才帽子”吸引从欧美大学毕业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留学回国服务人员,俗称“海归”。这些机构给予引进人才高出本国培养博士数倍薪资及优厚的安家费待遇。所以,从这一方面看,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还是“革命尚未成,同志仍需努力”。
我们面对这种情况(即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尚无法融入国际学术大家庭)自然会发问:制约我国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瓶颈究竟是什么?其实很多著名科学大家也发出过类似的灵魂拷问?众所周知的“钱学森之问”就是针对我国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发问。其实,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中外科学家给出了答案,其中共同的答案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我们一些研究生导师也缺乏培养学生独立科学研究的意识与理念,容易产生“手把手”与“撒手不管”两种不良的研究生培养现象。我们有的研究生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定”是希望导师“手把手”地对研究生学习期间事无巨细的负责以及让导师承担研究生学业的第一责任人。然而,世界一流学术机构在培养研究生理念上都会无一例外地强调“独立科学研究思维与理念”,通俗地表达就是“放养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例如美国培养研究生的三大核心理念:学术研究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学术严谨与学术诚信。爱尔兰“国家博士教育框架计划”与“博士研究生能力要求”中也突出强调“培养独立和自我管理的习惯及能力”《刘庆生,做自己的科学研究,2012年3月9日科学网》。
显然,独立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可能通过导师“手把手”地指导获得。只有导师少管研究生的事,包括学业的事情,才能客观上“倒逼”研究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承担自己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科学研究。这样的培养方式会让研究生在读期间全力以赴,时间上安排满满,无暇顾及那些与学业无关的事情。我在职时日常督促研究生的口头禅是“研究生要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等学业有所成就时再去玩)。“放养式”研究生培养理念与方式既符合国际研究生培养理念,也符合我国历史传统的师徒教育习俗,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也是“放养式”培养人才理念的通俗表达,它体现了学生属于自己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第一责任人的科学理念。为此,我们的研究生候选人在决定申报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时必须考虑清楚,不必盲目跟风选择读研,否则一旦进入以“放养式”培养方式为特色的导师团队将会很不适应,学习经历会很痛苦,还会责怪导师“不负责任”。
科学的“放养式”研究生培养理念与机制绝不是我们有的学者或社会公众想象的不负责任,撒手不管。其实“放养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师生双方要求更高,只有那些勤于学习,始终站在国际学术一线,成果丰硕的导师才具有放养式研究生培养“资质”。同时那些严重缺乏自律,缺乏科学研究兴趣的学生并不适合这种培养模式。放养式研究生培养方式对师生双方也是一个极大考验与约束:首先导师自己一定要拥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经历,并始终处在学术一线并在国际学术圈内具有良好人脉关系,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此外,导师在选择研究生时要认真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相应“资质”,那些一路以接受应试教育方式为主的直博生中有的学生并不适合接受“放养式”研究生教育。“放养式”团队的导师要负责创建团队内师生公正公平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导师必须提供基本的科研经费供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学生需要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研究,例如自行选择学习课程,选择聆听相关学术报告,阅读分析文献,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外同行学术交流等。在研究生学习后期还要涉及学术论文写作,科研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及学术会议发言等学术研究的重要过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位教授曾经和我谈到他的一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经历就属于“放养式研究生培养”成功案例。这个学生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与导师主流研究方向大相径庭,所以,教授对学生说,我支持你自己选择的科研方向及选题,但是我无法从具体研究细节上对你指导,然而基于你的勤奋努力认真的学术态度,我充分相信你。最后这位研究生经过努力,终于在第5年多篇代表性科研成果的论文才被国际专业主流刊物接收发表。接着他又自主选择并成功联系到第一站博士后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和第二站博士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岗位等。这些海外知名大学的学术研究经历为他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大学教授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就是一个“放养式”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成功典型。记得网上曾经有一篇《不管牛导师,带出了一批牛学生》文章,大致传达的也是这个“放养式研究生培养”理念。因此,我相信,只有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机制逐渐从“手把手”或“撒手不管”逐渐走向科学理性的“放养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我们才会从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大国逐渐走向研究生培养强国,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024年5月6日提交科学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