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聊聊天才与勤奋话题 精选

已有 6154 次阅读 2024-2-5 07: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聊聊天才与勤奋话题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最近从抖音上看到很多营养丰富的“科学鸡汤”资讯材料。以前学习了费米和一些国际科学大牛的智慧箴言以及若干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在学校开学或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受益匪浅。最近重点学习了华人科学家陈省身,李政道,杨振宁,丘成桐等大先生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介绍很是受益。我们常说“老人们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米多,走过的桥比他们走过的路多”只是形容老年人经历丰富。况且这些科学大腕老人的经历非同凡响,如果我们年轻学人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从这些科学老人身上梳理出切合自己实际的科教鸡汤素材就会为自己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所以,我们要感谢有关人士及时采访留下了这些科学大家珍贵的科学影像与智慧资料。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需要将前人优秀科学品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对我国青年学者健康成长一定大有裨益。

近日看了一段记者采访丘成桐先生视频,记者问:你觉得要有大的成就的话,天才,勤奋或者机遇,这些东西那个是最重要的?他直接回答:当然勤奋最重要了。同时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科学研究的深远意义。他说“所谓灵感来了,是因为你自己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到了一定地步以后,它就产生了一个共鸣,(你)就能够晓得这个问题。世上没有天才,灵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来,学习突破得靠日积月累。”丘成桐先生这段话是对“天才与勤奋”关系最贴切的诠释。我们的社会公众中总有一些人拥有浓厚的“天才情结”,从而催生了一些受利益驱使的“培养天才”培训机构,显然,这是对人才健康成长的严重误导。  

在我几十年来的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经历中始终坚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对我们这些智力平平的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基本准则。我在科学鸡汤报告《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中以阅读文献对科学研究影响为例简单通俗地阐述了“勤奋与灵感运气机遇”之间的逻辑关系。我说除了极少数聪慧的人,我们绝大部分都属于智商一般的人。况且一个人的聪慧主要来自父辈的一点优良基因,依然需要后天刻苦勤奋“滋养”才能将优良基因“发扬光大”。那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的血统论注定会在人才成长过程中遭遇失败,一些科学牛人后辈中平庸之人大有人在就是对血统论的有力批评。

我以两个年龄相仿然而家庭背景差异较大A,B为例,一个家境富足且知识家庭教育条件优渥的A,例如我们常说的高知家庭的孩子,一个家境贫寒的B,例如我和很多来自条件一般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显然,A,B两个物质生活与知识背景相差较大的人,如果从事相似领域科学研究,以从科学文献途径获取信息为例,如果两人阅读数量相近文献,由于A的聪慧,即我们常说的悟性较高,他通过这些文献获得的科学信息及其理解一定要高于B。即使是B阅读文献数量是A一倍甚至更多一些时,由于A的天赋高一点,对领域内的信息及发展预判能力强一点,他获取的科技信息依然会高于B。然而,如果聪慧的A凭借自己的优越家庭条件,过于自信的学术态度,那么当谦逊勤奋刻苦的B阅读文献的量是A的10倍甚至更多时,这时候拥有大量领域内文献信息量的B在获取某些创新科技信息能力将会超越“自以为是”的A。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将会使得B在科学研究道路上比A走的更远,更扎实。例如当若干年后假定两人从事相似的研究领域,在碰到某些比较有创意的科技“线索”时B也许会从以前阅读的海量文献(包括泛读与精度文献)的“似曾相识”的信息中得到帮助,而自以为聪明的A一定会茫然无知。我常说再聪明的人的“悟性”也是有限的,我们常用“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批判那些耍小聪明人就是这个道理。

某些教育家总喜欢举出一些“天才式人物”来强调一个人“天分”的重要意义,例如总有人举出只有初中学历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然而从不宣传华先生勤奋艰苦学习钻研经历。其实,我常疑惑,谁有资格和能力识别或判断少年天才式人物?爱迪生的著名箴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他的话与本文开始提到丘成桐先生的话一脉相承,我很赞成。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我给科学网的网友们和编辑及相关服务管理人员拜年,祝大家春节快乐!家庭幸福!工作生活愉快!

2024年2月5日完成提交科学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420595.html

上一篇:综述(评述)学术论文的意义与写作
下一篇:聊聊孝心话题
收藏 IP: 182.107.72.*| 热度|

24 郭战胜 徐义贤 郑永军 王涛 晏成和 王从彦 张坤 徐芳 周忠浩 徐长庆 方世民 许培扬 张林 曾杰 崔锦华 王成玉 葛及 刘啟迪 丁海霞 guest05053602 xtn 0 550W guest1118265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