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我谈“当下与未来”

已有 5989 次阅读 2018-11-26 08: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谈“当下与未来”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这是我的社会公益报告“我谈大学生活”的第五部分: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中新增的一个内容。这部分原来只有:“理想与现实,大学与社会,老师与学生”三个常规内容。后来发现在我们的大学中,我们一些领导和“教父”们经常教导大学生们要认真考虑和规划(计划)“未来”,否则将会“虚度年华”。为此,还经常为学生们开设一些似是而非的“规划未来”课程。当然,我无意全盘否定“规划未来”设计者们的初衷和善心,也许有的严谨学者专家提出的“规划未来”具有某些理性的切实可行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本文只是就“当下与未来”关系谈点个人粗浅认识。

规划“未来”是什么意思?人生的未来真的可以规划么?如果一味强调规划未来,没有足够重视当下,处理好“当下与未来”之间关系,这种“规划未来”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我认为,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规划未来”并不那样迫不及待,尽管憧憬美好未来属于人之常情。在我们这些人生过去大半的人,回忆过去快乐往事,享受当下美好生活,不去或少去憧憬“虚无缥缈”的美好未来,应该是我们务实的晚年生活场景。

我们常常会小朋友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小孩们一般回答:当警察,当解放军,当官等等。当小朋友长大后,即使考上大学后,似乎我们再也没有问过类似问题了。我想,再问他们那些无厘头问题实在没什么意思。当然,无数事实证明,那些从小“志存高远”的人,几十年后如愿以偿的只是极少数。以我自己经历为例,回想起来,我似乎从小就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也许属于“胸无大志”的人。更没有想过长大后能在大学当教授,教书育人,培养博士研究生。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明确和具体的“奋斗目标”。当负责分配老师征求我是否同意留校任教意见时,我也只是回答,我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当时我们同学中主要有两类情况会考虑申请照顾分配地点。一类属于有对象,他们自然希望能够分配到一起,过小家庭生活;另一类想回家乡,这属于思乡心切,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尽点孝心。记得我当时告诉负责分配的老师:我兄弟姐妹多,不需要考虑分回江西老家。因为,我兄弟有三个,父母身边一定会有一个儿子照顾他们。后来是我二弟担负起了这个光荣和圣神的使命。

那个时候留校任教可不是什么“好职业”(当然现在也算不上好职业,这从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趋之若鹜现象可以佐证)。我们班一个同学坚决不留校,最后分配到宁夏地矿单位,满足了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愿望。因为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属于“臭老九”(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叛徒,特务,走资派,知识分子)。所以,当年所有留校任教人员身份统称为“新工人”(工作证上的身份),这是为了区别领导阶级的“产业工人”(清华大学军宣队的“发明”)。当然,我后来留校也不可能规划多少年后要当“教授”,只是一步步走过来,顺其自然而已。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认真回忆总结一下,我对“认真做好当下”倒是有了切身体会。我的处事格言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工作格言是:“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这两句格言贴在我的办公桌对面墙上很多年了。我们兄弟几个自小就被父亲“灌输”:小子们听着,“无论什么朝代,有本事勤于做事的人终究不会吃亏”,“年轻人多做点事累不死你”。所以,似乎从小,我们就不自觉地重视“当下”,而不会,也不懂得“规划未来”。可以想象,一个农民的儿子哪里懂得什么“规划未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下我们三兄弟虽然日子不是很富裕,但是家家过着祥和快乐生活。

我很欣赏人们常说的一句实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是对“未来与当下”之间关系最好的,最通俗的诠释。我想好的“未来”一定是由无数个稳步前行的“当下”组成。永远立足当下,做好当下的人,一定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否则“未来”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觉,而且会影响你当下的工作质量和生活情趣。“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是正常状态的当下,是健康积极状态的当下,是“辉煌灿烂未来”的基础。急功近利是负面状态的当下;对待当下事情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负面状态的当下;一心想做“惊世骇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果的人,看似“雄心勃勃”,实则大多数也是属于负面状态的当下。在科学研究中,我历来主张先积累(我的博文:“我看跟风科学研究” 阐述了这个观点,2016年5月27日)。当你具备足够的科研积累后,就可能会在不经意中有所发现,这种发现也许会是当下科学工作者苦苦追求的“原创成果”。显然,重视科研积累就是做好当下的具体表现。

刚刚看到声称2020年要挑战特朗普,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亿万富翁布隆伯格总结他自己经历说的话:他经常强调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从来不做长远计划;他也不认为,人生是可以计划出来的,创业尤其不是。我很赞成他说的话。

2018826日开始,1126日完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148260.html

上一篇:陪夫人“黎明”怀旧
下一篇:一位求贤若渴的大学二级学院党委书记
收藏 IP: 59.71.151.*| 热度|

2 王善勇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