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前沿和热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okebiao 关心气候变化研究,追求技术进步

博文

北京适当发展都市农业提升食品高品质的战略建议

已有 483 次阅读 2024-12-8 22: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北京适当发展都市农业提升食品高品质的战略建议

 

引言:

随着北京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食品需求的质量与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确保市民能够享有高品质、安全的食品,成为北京市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随着农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如何从源头上提升食品的品质、保障食品的安全,已成为全市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任务。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已逐渐被认定为提升食品质量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与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通过高效的土地利用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本地农产品的供应能力,还能确保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环境友好技术与健康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提升食品的安全性与品质。在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背景下,北京市适当发展都市农业,无疑是实现高品质食品供应、保障居民食品安全的重要战略。

北京市近年来不断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既是应对人口增长、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本地农产品品质、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必然选择。然而,在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北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农业用地的稀缺、生产模式的转型压力以及市场对于高品质食品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农业资源,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发展高效、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适当发展都市农业,提升食品高品质”这一建议,不仅契合北京市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与确保食品安全的战略需求,也符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向。通过优化政策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生产方式升级,北京市可以实现本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满足居民对健康、安全、高品质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本文将围绕北京市都市农业现状展开分析,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北京市提升食品品质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在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随着人口增加、环境变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如何确保高品质、安全的食品供应成为摆在北京市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粮食自给能力不足,依赖外部供应压力大

尽管北京市已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本地农业生产,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自给能力相对不足。据统计,北京市耕地面积已从2000年的约145万公顷下降至当前的约120万公顷,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开发等导致的土地流失,直接影响了粮食的自给能力。2023年,北京市的粮食总产量为约360万吨,而常住人口已接近2200万人,这意味着本地粮食供应远不能满足全部需求,仍需依赖外地进口。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市场不稳定性增加,北京市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大,这种局面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也使得在食品价格上涨和突发事件时,市民的食品安全面临更大风险。尽管现代农业技术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但由于资源紧张、技术推广有限等原因,提升粮食自给率的挑战仍然严峻。

(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需进一步保障

北京市是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食品安全始终是政府和民众的关切问题。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市民对食品质量的忧虑逐渐加重。根据2023年北京市食品安全情况报告,虽然整体食品质量合格率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在蔬菜和水果的供应环节。

由于本地农业生产面积有限,大部分蔬菜和水果需要从外地长途运输到达北京市。长时间的运输不仅增加了食品的保鲜难度,还提高了保鲜剂和防腐剂的使用频率。一些蔬菜和水果在运输过程中常常使用不同种类的保鲜剂,以延长保质期,这不仅可能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还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尤其是蔬菜和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依然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难点。例如,2023年北京市场上一些进口水果和外地蔬菜被检测出超标使用保鲜剂和农药残留超标,造成了市民对外地供应食品的信任危机。同时,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仍存在短板,部分长途运输的蔬菜和水果在物流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的低温控制,导致其营养成分流失、口感降低,甚至出现腐烂变质,进一步加剧了食品质量保障的难题。

(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滞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有限

北京市的农业生产依然依赖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率较低。虽然部分地区有现代化设施农业示范,但整体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仍然不足,精准农业、智能化灌溉、病虫害监测等技术的应用在大多数地区并未实现全面覆盖。农业生产效率低,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导致粮食和农产品的产出水平难以提升,食品供给的稳定性面临较大压力。此外,北京市的水资源有限,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进一步影响了农田的生产条件,给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市民的食品安全感,也制约了北京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食品生产安全标准,加强对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持和监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对策建议

针对北京市在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确保粮食自给能力和食品安全的提升。

(一)加强都市农业发展,提高本地粮食自给能力

1.优化农业用地管理,提升农业用地利用效率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业用地保护成为关键问题。北京市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通过规划调整、政策扶持等方式,确保在城市扩张中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于农业生产。此外,可以推广立体农业和城市屋顶农业等创新形式,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周边的农业空间,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区,可以建设垂直农业设施或利用屋顶进行蔬菜和水果种植,既能增加城市农产品的供应量,又能缓解耕地资源紧张的压力。

2.推动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

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研发,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减少资源浪费。例如,利用精准灌溉技术、智能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管理水资源、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精准农业还可以减少对农产品的损耗和浪费,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

3.适当发展都市蔬菜瓜果立体种植,缓解长距离运输矛盾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对蔬菜和水果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长距离运输带来的保鲜和安全问题成为食品供应链中的难题。为缓解这一问题,北京市应适当发展都市立体种植,尤其是在蔬菜和瓜果生产中推广立体农业技术。立体种植可利用城市有限空间进行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既节约土地,又可以在城市近郊或城市内部提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减少对远距离运输的依赖。比如,可以在城市空闲的土地、屋顶或楼顶上,建设垂直农场,利用温室或高效照明系统种植蔬菜和水果。立体种植不仅能缓解城市农业用地紧张的问题,还能保证蔬菜和水果的新鲜供应,减少因长时间运输而造成的品质下降、保鲜剂使用等食品安全隐患。此外,立体种植技术还能有效减少运输成本,降低城市农产品流通的碳足迹,推动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

(二)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市民食品质量

1.提升农产品质量监控和溯源体系建设

为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北京市应加大农产品质量监控的力度,建立健全全程溯源体系。加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确保农民和生产者在种植、收获、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和区块链技术,实时记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信息,确保市民能够追溯到每一件食品的生产来源和安全状况,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2.加强食品保鲜技术研发和应用

针对蔬菜水果等易腐食品的长时间运输和保鲜问题,政府应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食品保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冷链物流、无害化保鲜处理等技术,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减少因运输过程中的腐败和品质下降而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同时,积极推广绿色保鲜技术,减少对化学保鲜剂的依赖,确保食品的天然和安全。

3.完善食品安全法制建设,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特别是针对市场上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农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和惩罚措施。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机制,公开农产品安全检测结果,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信任。对于违法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特别是对利用不合格农药、违禁添加剂等手段危害公众健康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通过这些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北京市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还能够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共赢。

 

作者:毛克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袁念,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科学传播处处长

袁紫晋: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主要从事农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等研究

李全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260-1463464.html

上一篇:武汉市适当发展都市农业提升食品安全战略建议
下一篇:Theory and Conditions for AI-Based Inversion Paradigm
收藏 IP: 114.252.107.*|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9 1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