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了解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主要是指心理上孩子对父母理解和接纳的程度,却发现不少被广泛使用、信效度得到认可的亲子关系量表、家庭亲密度量表都不适用。因为这类量表是以父母教养方式做为评价基础的,诸如:“父母是不是在别人面前说你的缺点或发牢骚? ”“父母外出时,是不是经常叫你看家或把你寄放到别人家里?”等等,孩子只要依据父母的言行作客观判断,选择“①不是 ②有时是 ③常常是” 即可。问题在于:量表难以呈现孩子的主观感受。
如果要实验某种干预手段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而且这种手段只干预孩子这一方,使孩子单方面对父母加深了理解,改善了对父母的态度和情绪,那么,哪怕父母一方的教养方式没有变化,亲子关系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果此时让孩子再做这类量表,前后测结果将是一样的。一言以蔽之:这类客观题测不出孩子主观情感的变化。
这类亲子关系量表似乎有一个预设的前提: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一定会伤害到孩子,进而影响亲子关系或家庭亲密度,所以可以从父母教养方式这个角度测定亲子关系。然而,二者虽然密切关联,却不必然,还有诸多因素会起作用。例如,父母的管教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与孩子本身的人格特质有很大关系。同样是责骂,孩子A稍微被批评一下就受伤,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孩子B却是大大咧咧的不以为意,哪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不赞同,他心里也笃信父母一定是爱自己的。那么,这俩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距离就不一样,换句话说,A可能会觉得亲子关系疏远,B却可能感觉良好。
即使不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结构等等诸多因素,即以父母与孩子双方而言,个人以为,这类量表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孩子的能动性。
还好,后来找到了Buchnan等人(1991)编制的家庭亲密度量表,总算是主观题了~ 哎嗨,心理啊,你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