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帘石往往由早期矽卡岩矿物如石榴子石,符山石等转变而成。
石榴子石当热液蚀变,可转变成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褐铁矿。
黑云母和石榴石均有退变质成绿泥石现象。
辉石常蚀变成绿泥石、角闪石和碳酸盐类矿物,所以辉绿岩因绿泥石的颜色而整体呈灰绿色
角闪石和黑云母蚀变成绿泥石、绢云母.
在蚀变过程中,长石分解为绢云母和石英,暗色矿物为黄铁矿等所交代
煌斑岩很容易被风化和分解,变成碳酸盐、绿泥石、蛇纹石和褐铁矿等
(以暗色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等为斑晶的基性或超基性脉岩称为煌斑岩)
· 成矿前蚀变为钾长石化;
· 成矿期蚀变为硅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
· 成矿期后蚀变为碳酸盐化。
· 对于金矿来说 ,一般可分为 3 大类蚀变:
(1)高温蚀变作用,一般有夕卡岩化、钾长石化、电气石化、黑云母化、黄玉化、白云母化、绿帘石化、毒砂化等;
(2)中低温蚀变作用, 一般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滑石化 、菱镁石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粘土化等;
(3) 低温蚀变作用,主要有玉髓化、似碧玉岩化、蛋白石化、明矾石化、黝帘石化、方解石化等。
多种蚀变无明显的蚀变分带现象,常是几种蚀变先后叠加在一起,即先形成绢云母化,然后为硅化,再后为绿泥石化、高岭石化及碳酸盐化。
碳酸盐化主要包括方解石化、白云石化、菱镁矿化和菱铁矿化等,其中以方解石化最为普遍。
河西金矿矿体属于蚀变岩型金矿,围岩蚀变具有蚀变类型多、强度大、范围广、分带性明显等特征, 矿体本身就在蚀变带内。主要蚀变类型有黄铁绢英岩化、钾化、硅化、绢英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硅化为成矿时蚀变, 其它为成矿前或成矿后蚀变。其中钾化蚀变带内矿体品位较高; 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的矿体规模大, 但是品位低; 硅化蚀变带内的矿体品位也比较低。
(1)钾化。由于玲珑期岩浆岩演化晚期富碱质(即富钾), 导致上庄岩体边部广泛发育面型钾质交代作用, 在花岗闪长岩中, 有钾微斜长石形成伟晶岩状或交代斑晶, 明显地沿节理裂隙线状分布, 或构成团块聚斑亦有伟晶状石英析离体相伴。
(2)绢英岩化。这是成矿中期普遍发育的钾质蚀变交代作用, 明显地受断裂构造控制, 呈带状分布, 限定在早期面型钾交代范围内, 与硅化石英同时形成。 绢云母呈细鳞片状、显微细脉状、网脉状分布, 系长石矿物在热液作用下, 发生分解形成的绢云母, 并伴有硅化石英析出, 即通称的绢英岩化蚀变作用。 这种蚀变作用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且极大地改变了原岩的面貌, 构成了含矿蚀变带的主体。
引自;浅析硅化蚀变带在河西金矿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硅化蚀变岩型金矿的主要地质特征为:
(1) 硅化蚀变岩型金矿受韧性剪切断裂控制,产状与同一矿区的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岩型金矿不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岩型金矿控矿断裂的性质是,先韧性,以后叠加了脆性。
(2) 在某些硅化蚀变岩型金矿体的顶、底板围岩花岗岩中,发育厚 0.5-2.8m 的网脉状黄铁矿化花岗质碎裂岩。
(3) 硅化蚀变岩型金矿石为含金长英质糜棱岩。呈黑绿色,致密坚实,肉眼无法辨认其颗粒。块状构造。残斑为花岗岩和石英。斜长石发育绢云母化,聚片双晶有扭曲现象。热液蚀变硅化发育,而绢云母化和方解石化不发育,分布不均匀且两者分布区域不重叠。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在基质中,主要晶形为五角十二面体。
如石榴子石半自形粒状,大小1-3mm,部分3-5mm,星散状,被绿泥石及绢云母交代。岩石淋滤作用明显,表面因褐铁矿化呈黄褐色,界面清晰平直。
见绿泥石化,高岭土化。高岭土化自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弱。
暗色矿物经蚀变减少,岩石灰白色。
裂隙面见碳酸盐化成面状分布在裂隙中。
沿糜棱片理发育少量细脉状黄铁矿。
以裂隙周边蚀变程度最强,向两端呈渐变过渡,蚀变逐渐减弱。
糜棱岩化硅化云母片岩,糜棱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中含少量石墨,石墨污手,沿糜棱片理发育少量细脉状黄铁矿。
团块状石英发育少量裂隙可见溶蚀孔洞。
角闪石和黑云母蚀变成绿泥石、绢云母等等
绿帘石往往由早期矽卡岩矿物如石榴子石,符山石等转变而成。
石榴子石当热液蚀变,可转变成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褐铁矿
辉石常蚀变成绿泥石、角闪石和碳酸盐类矿物,所以辉绿岩因绿泥石的颜色而整体呈灰绿色
角闪石和黑云母蚀变成绿泥石、绢云母.
在蚀变过程中,长石分解为绢云母和石英,暗色矿物为黄铁矿等所交代
煌斑岩很容易被风化和分解,变成碳酸盐、绿泥石、蛇纹石和褐铁矿等
(3)变质岩中所特有,只有在变质岩中才大量出现的矿物:
低级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红柱石、滑石等;
中级变质矿物:云母、硬绿泥石、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蓝晶石;
中—高级变质矿物:石榴石、透辉石、斜长石;
高级变质矿物:矽线石、紫苏辉石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