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uj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ujiang

博文

小城市的生存哲学

已有 3533 次阅读 2011-12-21 13:2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哲学, office, class

小城市的生存哲学

 

小城市是乡土中国的延续。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农业社会为主,士农工商,农民是仅次于士而处于上流的。农业是社会的基础,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则是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如今,市场经济向农业经济的渗透已经得到完胜,农民也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下层的代名词。城市化进程向乡土延伸,有能力的乡民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当兵、上大学、经商等等把胜利果实安置在城市,而进入小城市又是最容易的。纯粹的农民已经少之又少,纯粹的乡土也少之又少。小城市成为农民进城的栖居地,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进了城,成为了市民,然而,对于市民,他们缺少原生态的认识,他们把原先的生活方式带入了城市,所以本质上,他们还是农民。

 

官本位。没有比在小城市更能发挥官员的主动性和权威性。当官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官言官,不在其位者幕官,在官者贪,不在其位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贪的机会。官场成为一个能发挥“市民”所有想象力的最佳阵地。我想,有关官场的电影电视剧,在小城市应该是最受欢迎的。而《官场现形记》之类在那里则未必有一个好的销量,其一是没有通俗版,第二则是因为他们本质上无法接受——在他们眼中,官场是一个神圣而充满光辉的地方。

 

世袭制。小城市不单官本位,而且官吏基本上还存在着“世袭”传统。农民的孩子进不来,外地的官员人数少,掌握大权的总归还是那些土生土长的小城市的居民。其父居官,则孩子必然会是“统治阶级”,父母为民,则孩子为官的几率就会小的很多。农民的孩子即便有才,也进不了小城市的官员生态系统,他们早已被排斥在潜规则之外;有大才者,必会在大城市完成自己的事业腾飞。农民子弟,凡无才、有才即有大才者,都被拒小城市之外。农民进入小城市的可能性只有一种,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金钱上获得些地位,在城市里买下个一亩三分地,过自己的小日子,至于做官,那是难之又难。

 

文化荒漠。小城市的电影院总是无人光顾,也没有剧场,更少有专业的剧团,有报社报道党政新闻,电视台不成气候,最专业的文学期刊或许是某个中学里的一本校刊,里面装满了青春的矫饰。倒是旅游之类,若是接触了自然天成的造物佳作,或许会有些发展。

 

富人阶级。小城市里往往存在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富人阶级,他们的所在往往比大城市别墅区的存在更加令人惊奇,毕竟,与普通百姓的清贫日子相比,他们太过扎眼。外人想来,小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又不是很多(有人才有钱,这是一句真理),即便有大才者,又能敛金几何?然有三条,足以让小城市的富人们在全中国所有富人阶级面前抬得起头。一是小城市的资源有限,富人阶级的金钱几乎足够应付任何高级消费;二是官位世袭,没有了培养下一代(对于富人阶级,在培养下一代这个问题上,求学支出应算是一个极小的方面,为孩子前程铺垫的支出才是大项)的经济负担;三是收入颇丰。(理由有待考证。)

 

歧视。有大才者不会指责别人无才,有大钱者不会小视别人没钱,位极高者不会看轻别人位卑,只有才不高钱不多位不重者才会时时以贬低别人为乐。小城市的居民就是如此。小城市的居民排外是很严重的,他们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外乡打工者,看不起所有不如他们的人。这些现象在大城市也许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在小城市,它才会展现地如此淋漓尽致。他们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小日子,更在不知不觉间无止境地呵护自己的小日子,并积极地把这种安逸和歧视传给下一代。

 

与农村的紧密联系。上文曾提及小城市的居民在根上其实是农民,在这里,他们在成为市民之后,还是逃脱不了乡村的束缚,他们需要时不时地回去,乡民们也会时不时地到来。在小城市的市民家庭里,几乎每周都会出现几个乡下来的客人,客人们带着地里新收的果蔬粮品和黝黑的笑容,来城里与自己的亲戚呵呵相聚,或拜托点小事情,而或仅仅是吃顿便饭。

 

乡土文人。在小城市,总少不了几个传播乡土文化的史志文人,他们收集民间的传说,叙说本地的故事,把历史、文章看成是他们工作之余最重要的念想。余秋雨是他们的老师,而他们又远远做不到他那样,只是他们乐此不疲。他们很重视自己的根,族谱修了又修,把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是他们最大的想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7021-520577.html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
下一篇:大国的博弈
收藏 IP: 219.142.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1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