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原贮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
糖原贮积病Ⅱ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11,GSD II,MIM 232300)也称为酸性α-葡糖苷酶缺乏症(acid-α-glucosidase deficiency)。1932年荷兰病理学家Pompe首次报道本病,故常称为庞贝病(Pompe病)。GSDII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进展性溶酶体贮积病,是目前所知惟一属于溶酶体贮积病的糖原贮积病。编码酸性α-葡糖苷酶(acid alpha-glucosidase,GAA)的基因——GAA基因(MIM 606800)位于17q25.3,由于GAA基因突变,溶酶体内GAA活性缺乏或显著降低,糖原不能被降解而沉积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等细胞的溶酶体内,导致溶酶体肿胀、细胞破坏及脏器功能损害,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根据发病年龄、受累器官和疾病进展速度,临床上将GSDII分为婴儿型和晚发型两大类。发病率约1/40 000—1/50 000活婴,但存在种族及地区差异旧引。2006年人重组酸性α一葡糖苷酶(rhGAA)正式应用于GSDII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
一、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1.婴儿型:患者于1岁内起病,主要累及骨骼肌和心肌,GAA活性严重缺乏。典型患者于新生儿期~生后3个月内起病,四肢松软,运动发育迟缓,喂养及吞咽困难。体格检查示肌张力低下、心脏扩大、肝脏肿大及舌体增大。心脏超声显示心肌肥厚。常伴有体重不增、反复吸人性肺炎、呼吸道感染、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等,亦可见眼睑下垂或斜视。病情进展迅速,常于1岁左右死于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少数不典型婴儿型患者起病晚,病情进展较慢,心脏受累较轻,又称非经典婴儿型。
2.晚发型:患者于1岁后起病,可晚至60岁发病,根据起病年龄不同,又可分儿童型和成年型(20岁后起病)。主要累及躯干肌、四肢近端肌群及呼吸肌。首发症状主要为疲劳、无力,少数以突发呼吸衰竭起病。临床表现以缓慢进展的近端肢体肌无力为主要表现,下肢较上肢受累明显,跑步、仰卧起坐、上下楼梯、蹲起困难,行走无力。也可表现为选择性肌肉无力,如膈肌、肋间肌、腹肌可较早受累及,表现为咳嗽无力、呼吸困难、夜间睡眠呼吸障碍、晨起后头痛和思睡等。躯干肌受累常导致腰背痛、脊柱弯曲、脊柱强直。少数患者伴有基底动脉瘤和脑血管病等,心脏一般不受累。一般而言,患者起病越早,疾病进展越快,常死于呼吸衰竭。
二、辅助检查
1.血清肌酶测定:肌酸激酶(CK)升高是GSDⅡ的敏感指标,常升高4~10倍,但无特异性。婴儿型CK几乎均升高,可达2000 U/L,95%的迟发型患者CK升高,常伴有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升高。
2.心脏检查:对于婴儿型患者,胸部x线平片及心电图可作为初步筛查,胸部x线检查提示心脏扩大,心电图提示PR间期缩短,QRS波群电压增高。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肌肥厚和左心室肥大,早期伴或不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晚期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迟发型患者心脏无明显受累。
3.肺功能测定:用力肺活量(FVC)低于预测值的80%提示呼吸功能下降,同时检测坐位及仰卧位FVC有助评估膈肌功能。与坐位FVC比较,仰卧位FVC下降10%提示膈肌无力,下降30%为严重膈肌无力。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呼吸末肺残留量及咳嗽峰流速等可反映腹肌力量。血氧饱和度监测及动脉血气分析可反映肺通气功能,二氧化碳分压(PCO2)升高及血浆HC03-升高,提示CO2慢性潴留和肺通气功能不足。
4.针极肌电图检查:多为肌源性损害,可出现纤颤电位、复合性重复放电和肌强直放电,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近端肌检查阳性率高。有时肢体肌肉针极肌电图正常,但椎旁肌异常。针极肌电图正常不能排除诊断。神经传导检测正常。5.肌活检:GSDⅡ患者病理特点是肌纤维空泡变性,空泡大小和形态各异,糖原染色阳性,溶酶体酸性磷酸酶染色强阳性。婴儿型患者肌纤维结构破坏严重,迟发型患者个体差异较大,与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肌肉活检部位等有一定关系,肌肉活检正常不能排除诊断。晚发型患者常取有肌无力表现而萎缩不严重的肌肉进行活检,可选择三角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等。婴儿型患者因麻醉风险高,不建议肌肉活检。
6.肌肉影像学检查:晚发型患者可进行肌肉CT、MRI或超声检查,了解肌肉受累情况,但无特异性。
7.GAA活性测定:明确外周血淋巴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肌肉组织GAA活性缺乏是诊断GSDⅡ的金标准。干血滤纸片和外周血白细胞GAA活性测定具有方便、快速、无创等优点,是GSDⅡ常用的一线诊断方法,酶替代治疗前确诊建议行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肌肉组织GAA活性检测,或结合GAA基因突变结果。
8.GAA基因突变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目前已发现近300种致病突变(www.pompecenter.nl/)。GAA基因突变具有种族差异,某些基因型与表型有一定关系。GAA基因多态性位点C.1726G>A(P.G576S)与C.2065G>A(P.E689K)在亚洲人群中携带率约3.9%,这两种多态性位点会降低GAA活性,但并不导致疾病发生,称为假性缺陷等位基因,在新生儿疾病筛查及产前诊断时应注意。
三、诊断思路
对于临床怀疑GSD lI的患者,应根据发病年龄选择辅助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评估病情,指导治疗。GSDⅡ临床诊断思路见图1。
1.婴儿型: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婴儿出现肌无力、肌张力低下、心脏扩大、心肌肥厚、血清CK升高等,应高度怀疑GSD II,宜尽早取外周血滤纸片或白细胞进行GAA活性测定,GAA活性缺乏即可明确诊断。
2.晚发型:晚发型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类似其他肌肉病。若为缓慢进展的肌无力,近端重于远端,骨盆带肌重于肩胛带肌,躯干肌和呼吸肌较早受累,出现脊柱弯曲、肺功能下降或呼吸衰竭,肌肉活检发现空泡性肌肉病理改变,应考虑晚发型GSDⅡ,宜常规进行外周血滤纸片或白细胞GAA活性测定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选择下列检查进一步确诊:(1)GAA基因突变分析;(2)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肌肉组织GAA活性测定。
四、鉴别诊断
对于可疑婴儿型GSDII,应注意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Danon病、GSDⅢ及Ⅳ型、脊髓性肌萎缩I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等鉴别。晚发型患者应注意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线粒体肌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其他糖原贮积病(如GSD II、IV、V型)、脊髓性肌萎缩和肌原纤维肌病等鉴别。
五、治疗管理
GSDII是一个多系统受累的疾病,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随着rhGAA的应用,该病成为可治疗的罕见遗传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酶替代治疗:婴儿型及晚发型GSD II患者均可使用rhGAA(如Myozyme),剂量20 mg/kg体重,每2周1次缓慢静脉滴注。婴儿型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开始酶替代治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改善运动发育和心脏功能。晚发型患者在出现症状、体征前,应每隔6个月评估肌力和肺功能,一旦出现肌无力和(或)呼吸功能减退或CK升高,应尽早开始酶替代治疗,可显著改善运动及呼吸功能。交叉免疫反应物质(cross reactive immunologic material,CRIM)阴性(Western印迹法未检出内源性GAA蛋白)的婴儿型GSD II患者酶替代治疗效果较差,其原因可能与用药后体内产生较高的药物相关抗体滴度有关。近年发现,免疫抑制治疗(如抗CD-20单抗、甲氨蝶呤等)可降低CRIM阴性患者的药物相关抗体滴度。酶替代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确立治疗目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及随访方案。治疗后每3~6个月进行1次营养、运动、肺功能评估,了解治疗效果。rhGAA静脉输注可能发生输液相关反应(如发热、皮疹、颜面水肿等)和超敏反应,应在密切的临床监护下进行酶替代治疗,当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休克应立即停止输注旧引。
2.心血管系统:婴儿型在疾病早期表现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应避免使用洋地黄类及其他增加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利尿剂及降低心脏后负荷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以免加重流出道梗阻,但在疾病后期出现左心室功能不全时可适当选用上述药物。B-受体阻滞剂在疾病早期可以使用,出现心力衰竭后不宜使用。应尽量减少血容量波动,定期复查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及心电图。
3.呼吸系统: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合并哮喘时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当出现梗阻性睡眠呼吸障碍时给予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夜间通气功能不足时给予非侵人性双向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在未进行睡眠呼吸评估状态下,如果动脉血PC02>45 mmHg(1mmHg=0.133 kPa),仰卧位FVC≤50%预期值,吸气负压<60 cm.H2O(1 cm.H20=0.098 kPa),或睡眠时血氧饱和度<88%持续5 min,均应给予BiPAP通气治疗。如果上述治疗不能纠正低氧血症,可谨慎增加氧浓度,并密切监测动脉血PCO2水平,预防氧诱导的高碳酸血症。严重呼吸衰竭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4.消化系统及饮食治疗: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等常导致营养摄人不足,可采用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评估吞咽功能和胃食管反流,确定是否需要鼻胃管喂养。建议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心,并保证足够的能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入。
5.运动及康复:随着骨骼肌损害的逐渐加重、运动能力下降、姿势及体位改变,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变形和骨质疏松等,应定期评估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及活动能力,鼓励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功能训练,加强吞咽、语言、肢体运动训练等,防止废用性萎缩。应避免高强度、对抗性运动及过度劳累。
6.其他:麻醉风险高,应尽量减少全身麻醉。如果需要麻醉,推荐使用氯胺酮,因该药不影响心脏前、后负荷,可避免发生心脏缺血缺氧。不宜使用异丙酚及氯化琥珀胆碱。另外,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注意手卫生,预防感染。
六、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先证者父母再次生育再发风险为25%。应对所有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甚至可考虑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由于假性缺陷等位基因的存在,产前诊断时应优先选择基因分析。可于妊娠早期(妊娠11一13周)采集绒毛直接进行GAA基因突变分析及GAA活性测定。如果不能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或未发现明确突变位点,可选择绒毛或经培养的羊水细胞进行GAA活性测定。由于假性缺陷等位基因可致酶活性明显降低,单纯采用GAA活性测定进行产前诊断需谨慎。
七、新生儿筛查
早期诊断,尤其是症状前诊断,早期酶替代治疗可显著改善婴儿型GSD II的预后,我国台湾地区及部分欧美国家已经开展GSD II的新生儿筛查,作为扩大的新生儿筛查的一部分,多采用串联质谱仪法或荧光法检测干血滤纸片GAA活性。对于筛查阳性者,建议采集外周血白细胞或淋巴细胞进行GAA测定,如果GAA活性降低,则应同时进行遗传咨询、多学科临床评估、GAA基因突变分析以明确诊断。确诊为婴儿型GSD II者,立即开始酶替代治疗并长期随访;诊断为晚发型者,每6~12个月随访1次,评估临床表现,当出现肌无力和(或)呼吸功能减退或CK升高即开始酶替代治疗。我国大陆地区尚未开展GSDII的新生儿筛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