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中国乳腺癌筛查指南

已有 2471 次阅读 2016-12-5 07:31 |个人分类: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以及分类

  ⑴ 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作诊断。
  ⑵ 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群体筛查。机会性筛查是妇女个体主动或自愿到提供乳腺筛查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群体筛查是社区或单位实体有组织地为适龄妇女提供乳腺检查。



1.2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⑴ 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附录Ⅰ)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20岁
  ⑵ 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50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⑴ 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妇女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⑵ 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侧斜(MLO)位。
  ⑶ 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⑷ 乳腺X线筛查对4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乳腺X线对年轻致密乳腺组织穿透力差,故一般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检查。
  ⑸ 常规乳腺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妇女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临床体检
  ⑴ 乳腺临床体检单独作为乳腺癌筛查的方法效果不肯定,尚无证据显示该方法可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和降低死亡率。
  ⑵ 一般建议将体检作为乳腺癌筛查的联合检查措施,可能弥补乳腺X线筛查的遗漏。
1.3.3 乳腺自我检查
  ⑴ 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
  ⑵ 由于可以提高妇女的防癌意识,故仍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妇女传授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建议绝经前妇女应选择月经来潮
后7~14 d进行。
1.3.4 乳腺超声检查
  可以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联合检查措施或乳腺X线筛查结果为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system, BI-RAD)0类者的补充检查措施。鉴于中国人乳腺癌发病高峰较靠前,绝经前患者比例高,乳腺相
对致密,超声可作为乳腺筛查的辅助手段。
1.3.5 乳腺磁共振(MRI)检查
  ⑴ MRI检查可作为乳腺X线检查、乳腺临床体检或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的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措施。

 ⑵ 对设备要求高,价格昂贵,检查费时,需静脉注射增强剂。
  ⑶ 可与乳腺X线联合用于某些乳腺癌高危人群的乳腺癌筛查。
1.3.6 其他检查
  目前的证据不支持近红外线扫描、核素扫描、导管灌洗、血氧检测等检查作为乳腺癌筛查方法。


1.4 一般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不推荐对非高危人群进行乳腺筛查。
1.4.2 40~49岁
  ⑴ 适合机会性筛查。
  ⑵ 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⑶ 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
  ⑷ 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1.4.3 50~69岁
  ⑴ 适合机会性筛查和人群普查。
  ⑵ 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⑶ 推荐与临床
体检联合。
  ⑷ 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1.4.4 70岁或以上
  ⑴ 适合机会性筛查。
  ⑵ 每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⑶ 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
  ⑷ 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建 议 对 乳 腺 癌 高 危 人 群 提 前 进 行 筛 查(20~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常用的临床体检、彩超和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MRI等新的影像学手段。



1.6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⑴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附录Ⅰ)。

⑵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患者。

 ⑶ 既往行胸部放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018716.html

上一篇:睡眠不足增加肥胖风险的神经科学解释
下一篇:肠道微生物、益生菌和大脑健康
收藏 IP: 116.233.2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