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刘江琳晴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w373737 制造服务工程研究

博文

23位两弹一星功臣7人健在

已有 3775 次阅读 2015-1-8 00: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于敏、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

国家最高科技奖:孙家栋2009,程开甲2013



 袁隆平 ( 2000) 吴文俊 ( 2000) 黄昆 ( 2001) 王选 ( 2001)
 金怡濂 ( 2002) 刘东生 ( 2003) 王永志 ( 2003) 吴孟超 ( 2005)
 叶笃正 ( 2005) 李振声 ( 2006) 闵恩泽 ( 2007) 吴征镒 ( 2007)
 王忠诚 ( 2008) 徐光宪 ( 2008) 孙家栋 ( 2009) 谷超豪 ( 2009)
 师昌绪 ( 2010) 王振义 ( 2010) 谢家麟 ( 2011) 吴良镛 (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在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最高等级,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做科研经费,5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属。

截止2013年,共有24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年度
获奖人,出生日期,领域头衔,院士头衔
2000年[6] 
吴文俊(1919.5.12—),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隆平(1930.9.1—),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7] 
王选(1937.2.5—2006.2.1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昆(1919.9.2—2005.7.6),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8] 
金怡濂(1929.9—)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9] 
刘东生(1917.11.24—2008.3.6),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永志(1932.11.17—),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10] 
  
2005年[11] 
叶笃正(1916.2.21—2013.10.16),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孟超(1922.8.31—),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12] 
李振声(1931.2.25—),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13] 
闵恩泽(1924.2.8—),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征镒(1916.6.13—2013.6.20),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14] 
王忠诚(1925.12.20—2012.09.30),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光宪(1920.11.7—),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15]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家栋(1929.4.8—),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16] 
师昌绪(1920.11.15—2014.11.10),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17] 
吴良镛(1922.5.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家麟(1920.8.8—),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18] 
郑哲敏(1924.10.2—),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1938.11.11—),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19] 张存浩(1928.2—),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程开甲 (1918.8.3—),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23位两弹一星功臣7人健在包括于敏王希季等

  10月16日,时值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50周年。据媒体统计,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如今只有7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23位“两弹一星”功臣,如今只有7人健在。他们分别是:于敏、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

  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希季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

  孙家栋是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三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负责上述三个工程大系统的总体设计、技术决策和技术协调。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任新民是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陈能宽是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立下功勋。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

  周光召参与并领导开展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为弄清核武器产品内部的运动规律,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

  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53-857379.html

上一篇:新出的笑话,乐一下
下一篇:中国科协负责今年两院院士候选人推选通知
收藏 IP: 5.81.227.*| 热度|

2 史晓雷 蒋大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8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