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zhan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zhancheng

博文

论自由——与张教授商榷

已有 17328 次阅读 2012-12-9 18:28 |个人分类:自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自由

  张能立教授在《亲爱的程代展老师,您的心结我来解》中谈到的核心问题是“自由”。他从“自由”的观点出发,批判了他自己树起的对立面,所谓“科研Style”和“爱国Style”。我对张教授文中的一些观点是同意的,但对其多数观点不能认同。特别是张教授给别人贴上标签再批判标签的文风,让人不爽。总觉得他像一位堂吉柯德,腿跨瘦马,手持长矛,声色俱厉地挑战风车——那风车是他自己想象的对手,不是我。

一、自由是什么

  在许多哲学名词中,“自由”大概是最有歧意的概念之一了。就常识而言,一提到自由,人们的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卧山涧、马驰平原,万物随心遨游、任性腾跃”的情景。这种自然界的绝对自由能否搬到人类社会来呢?欧洲启蒙时代最激进的思想家狄德罗曾有一句名言:“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甫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句话背后的含意是:只有去除行政制衡和信仰约束,才能得到行动及思想的自由。如果暂不考虑其对中世纪欧洲专制制度和神权的挑战意义,这句话中所提倡的是一种作为自然人的自由,这是狄德罗和他同时代的一批人文主义者所主张的自由,这种自由与上述动物在自然界的自由类似,它被卢梭称为“自然的自由”。
  自然的自由在理论上可以存在,但由于人生活在社会中,自由不仅是个人的议题,而且是社会中各主体间相互制约的命题,不能只依赖于自我。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对自由定义为:自由即有权做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于是,这就涉及到追求自由所要遵从的“无害于他人”的这种责任。但如果一个人开车右转,另一个人直行,两个撞了车,那么,是谁妨碍了谁的自由呢?这就需要社会契约。

二、自由与社会契约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开宗明义地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美国开国元勋杰弗逊曾说过:“我们相信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所有的人都是生来平等的;他们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的权利、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at happiness. —Thomas Jefferson) “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没有人是天生的奴隶。”这也是我多年来的信仰。当年我漫步在罗马角斗场上,情不自禁地一遍遍热泪盈眶,就是对失去自由的奴隶的同情和对逼人为奴的制度的憎恶。
  那么,什么是社会契约呢?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把自身和一切权利交给公共,受公意之最高指挥,每个分子都作为全体的不可分的部分。”卢梭将这种公共称为主权体,它的内涵有国家、政府、法律等。
  社会契约起什么作用呢?卢梭认为:“人们在社会契约上所丧失的是自然的自由和随心所欲,取其所能的无限权利。他所获得的是社会的自由,及其保有物的所有权。”换句话说:承认社会契约的每个人,都必须将自然的自由,即受限于个人的力的自由交出去。换取社会的自由,即受限于公共意志的自由。
  卢梭思想革命性的内涵在于,他明确指出:公共体并不等同于政府。公共体代表的是“公共的意志”。因此,他写道:“当人民只要遵从这社会契约时,他们便不是服从什么人,只是服从他自己的意志。”其实,只有政府或执政党代表公共的意志时,人们才愿意将自然的自由换取社会的自由。卢梭还指出:“如果有了营私的党派,以公共的团体为牺牲,则每个党派的意志,对其成员而言,是公共的。对国家而言便是个别的了。……如果这些党派中有了一党,其势力大到足以胜过其他,则结果的互相一致将不再是个别意志的总和,而是党派的单独意志。”
  那么,怎样保证社会契约能代表公共的意志,或更直白地说,政府的合法性呢?我想引用林肯在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就是这些人民,他们明智地规定了我国的政体,使人民公仆的权力十分有限,不能为非作歹;他们还同样明智地规定了每隔一段很短的时间(四年),便将这极有限的权力收回自己手中。只要人民保持道德情操和警惕戒备,任何行政官员,纵使极端腐败或愚蠢,亦不能在短期中对这政体造成严重损害。”

三、自由与精神解放

  无论是个人的政治或宗教信仰,还是在科学探索中的学术观点,都属于自然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的交集,也就是说:公共的意志对它不构成任何约束。在这方面,我同意莱布尼茨的观点:“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此,如果张教授的文章只涉及到思想意识和科学研究,我大概不会反驳,甚至在许多观点上与他有共鸣。但张教授始终在谈“国家”,“人类社会”,以及自由的本质等,这就逼得我开口了。
  在思想层面,中国人真的太需要一场启蒙和精神解放运动了。中国人受的精神桎梏实在太多了,从M主义到M思想,都是从小不得不学,而又不容怀疑的“真理”。之后还有书本的圣经,老师的金口玉言,不容违抗的父母之命……年轻人的头脑中还有多少留给自己独立思考的自由空间呀?我至今仍然坚持认为: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造成的。我不想在这里讨论太多,有兴趣了解我的观点的可参见我的旧博文《中华文化之管窥》。
  想补充的是: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是扼杀青少年创新思维的罪魁祸首。看过一个报道,说老师教学生一首古诗,他甚至不去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和欣赏它的美,而是要他们背下关于这首诗可能出现什么考题和如何解答。这种教育甚至不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而把他们培养成做题的计算器和应试的机器人。从这一点看,越是重点中学越邪恶。
  研究生培养又何尝不是如此?片面追求发表文章让学生无暇学习和思考。于是只能跟着老师,或从国际杂志找个题目,做一点依样画葫芦的研究。他们的个人意志、科研激情和原创性,都被该死的EI、SCI给磨灭了。
  在思想和精神领域,我会附和张教授满怀激情的呼唤:“要说人类什么价值最具神圣性,那么,没有什么价值能超越自由具有的神圣性;要说人类什么追求最具正当性,没有什么追求能超越造求自由更具有正当性。”对于中国教育和科研的现状,我们真的应该疾呼:“让自由的风吹得更猛烈些罢!”

四、自由与理性思维

  假如说,社会契约是对自由的硬性约束,那么,理性思维就是对自由的软约束。理想、道德等均属于这种约束。卢梭曾把这种自由称为道德的自由。近代的许多经济学家,他们将自由这个概念引进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从而使自由成为政治哲学和经济学的共同目标。例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他的名著《理性与自由》就是这方面成果的代表作。我们不妨将这种自由称为理性的自由。
  再强调一遍,理性约束与社会契约完全不同,社会契约是强制性的,你不服从不行。理性约束只是告诉你:什么样的选择更合理,它不剥夺你做你自己选择的自由。回到对职业“自由选择”这个命题。从理性的自由的理论看,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1) 他(她)有没有选择职业的权利?(2) 这个选择是否理性?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当然是:“有”,但选择有好有差,甚至有些可以说是错误的。对于第二个问题,个人以为:“优秀博士生大批去中学当老师”,“本、硕毕业生争当清洁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公务员”等,都是非理性的,是社会教育与就业制度失衡的结果。
  2010年和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是奖给做Matching Theory的。Matching Theory讨论的问题有:(1) 找对象;(2) 学生找学校,学校找学生;(3) 雇员找工作单位,单位找雇员。目的其实都是要为“自由选择”做优化。例如,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A.E. Roth,他的代表性工作之一是:“全国住院医生配对程序”,通过它使美国每年约有两万名医生找到自己心仪的医院。这就是理性选择。张教授可以高呼:“自由选择万岁!”但对整个社会而言,应当说:“理性选择万岁!”
  举一个最典型的失配的例子。几年前在《中国青年报》看到一条报导:一位有爱心的美貌少女,为了挽救一位失足青年,做了许多思想工作,最后,嫁给了他。她显然把自己当作救世仙女,以为自己一定可以拯救一颗邪恶灵魂。几年后,她受尽家庭暴力,而丈夫又再次犯罪入狱。她无奈之下提出离婚,她什么也不要,只求解脱。当初她选择嫁给他的时候,家人反对。但也有许多人支持,认为她有权选择,称她高尚。试问,假如当年让你表态,你会怎么说呢?后来,你又会怎么想呢?

五、自由与民族情节

  在谈到“科研Style”和“爱国Style”时,张教授说:“程老师这代科学家因历史原因,精神上已经深深被雕刻为‘国家利益第一,个人利益第二’,‘反对自由主义’等等‘革命价值观’。生怕自己自由多了一点,更是看到学生追求自由,心中不安。”我想,仔细看过本文前几部分的人,都不会同意你的看法。如果你关注一下我的旧博客和对跟帖的回答,你会发现,我看过许多政治方面的书,包括哲学方面的书,我的价值观远比你想象的复杂。你批判的那个“标签”不是我。
  对“爱国”、“理想”、“民族情操”表于厌恶,似乎成了“愤青”的招牌和战旗。其实,这错了。有人在我博文后跟帖,说:“这个国家是你们的,不是我们的。”这更错了。黄皮肤、黑眼睛,我们生下来就属于中华民族。不管你对现实有多少不满,你至多也只能去改变它,但却无法逃避它。我不是五毛党,更不属于既得利益集团。但我依然觉得,年轻人应当有爱国心,有理想,有激情,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气节。这是我们的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当今世界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人类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久久不能挣脱,其深层原因是碳时代末期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不妨看看杰里米·里夫金(张体伟等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人们为所余不多的化石资料进行着最后的掠夺和瓜分。从中国的东海、南海,非洲,到南极洲,北冰洋。国际博弈日益激烈,博弈的单位是国家或种族。
  美国战略重点东移,把航空母舰、飞机、军队派到中国周边来。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不是用来投资,用来合作开放的,它们唯一的用处就是杀人。美国就是要挤压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在美国的鼓动和挑动下,日本、菲律宾、越南都开始蠢蠢欲动,要想蚕食中国的领土。在这种形势下,就是为了自身和民族的生存,年轻人也应该多一点民族情结吧。如果张教授提倡的自由是不能提爱国,不能提民族精神,不能有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和对社会的责任心,那就只能是对民族凝聚力的破坏。那样的自由,只能是离心离德,让中华民族重新变成一盘散沙。那样的话,甲午中日海战的悲剧还会重演,甚至日本人再次践踏中国领土都有可能。

六、飞吧,展开自由的翅膀

  张教授还有一个错误,他说:“自类人猿企图站起来的时刻,到现代人类社会,不知出现了多少国家,这些国家分分合合,但唯一没变的是人类始终在追求更大的自由。”
  这个说法显然错了。类人猿只会追求“自然的自由”。那是最大的自由;到了国家出现,人们开始追求“社会的自由”,它要受社会契约的硬性约束。近代社会正在努力为人们提供“理性的自由”,它不但要受社会契约的硬性约束,还要受理性思维的软性约束。可以说,人类追求的“自由”是越来越小了,但它越来越合理了,越来越对社会和个人更有利了。
  即使是自然科学也是如此,人们认识得越多,自由就越少。在阿基米德之前,人们可以考查勾股定理;哥白尼之前,人们可以探讨地球和太阳,到底谁绕着谁转。伽罗华以前,人们可以尝试三等分一角。然而,时代发展了,你必须在已知理论的约束下去做研究。自由少了,但探索的问题更深入了。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年轻人对自由有一个正确认识。追求自由是你们的天赋权利,但要对自己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明智的判断。真正追寻对社会、对个人都最有利的理性的自由,从而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最后,想对青年学子们说:“青春是美好的,勇敢地飞吧,展开你们自由的翅膀,向着你们理性的目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40911.html

上一篇:再反思——兼评我学生的博客
下一篇:寻迹历史探文明
收藏 IP: 159.226.47.*| 热度|

117 李伟钢 张云 迟菲 肖重发 曹聪 邵征锋 罗德海 张鹏举 庄世宇 韦玉程 郭保华 李土荣 李学宽 赵美娣 李宇斌 张士伟 陆俊茜 李本先 张海霞 张能立 罗松 李宁 应行仁 雷栗 戴德昌 杨宇 鲍博 马磊 陈智文 王芳 唐小卿 鲍海飞 李志俊 王浩 张伟 唐常杰 戴朝华 梁大成 林永新 徐绍辉 李志军 鲍得海 喻海良 陈国文 赵斌 李富春 孔晓飞 秦川 刘瑞亭 翟自洋 曹裕波 李子欣 秦承志 丁邦平 李建雄 王登岳 王宗 李天成 任胜利 吴松 陈儒军 张洁 赵德坤 姜宏斌 叶祥深 贺泽霖 何溢钧 褚昭明 刘波 刘磊 楚振宇 单海东 潘寄青 李威 刘永亮 杨正瓴 陈冬生 丁大勇 苏金亚 刘振华 高保龙 周明明 贺乐 韩有承 sz1961sy wgq3867 xfxf123 chtang 好象 rlxahz dating cnyjjsu27 anran123 zzjtcm fansg laifuzi xqhuang ncepuztf yophi yinglu ssuutt crossludo ywh222 yunbozhao zhoulangxiucai gistian dailiangren liaoyuan2060366 Tyronening francis1993 yueliang002 yangwangzhifu weijbnwnu ddsers ztcztc wuwenhui99 sunweiweide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