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山水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tou 亲而不密 远而不疏 将科网博客进行到底!

博文

科学网博客发展方向观略

已有 5181 次阅读 2011-6-14 23: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网, 专业性, 网页设计

一 科学网博客网页设计现状
   
    曾记得在开博之初就断言过:这里将会是人文思想汇集之地,而不会是专业发展的天堂。
    当时说这话,在约是起于这样几个原因:
    1  各博主专业相去甚远,难以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深入沟通。
    2  博主数量少,难以就某一专业问题形成集中深入讨论的气氛。
    3  共同的话题却很多,但是,它们往往是处于非专业领域的一些公共话题:科研方法、基金申请、研究生培养、教学方法,人文话题,而于其下又存在一些小区域——诗词、美术、哲学、宗教。当然还有政治类话题。
 
    科学网博客主页面打开以后,映入眼帘的有这样几大版块:
    
    中间大块栏目(上)    精选博文
    中间大块栏目(下)    热门博文
    左侧边栏              最新博文  新博推荐   博文周排行   博文月排行   博主名录
   
    只有将鼠标向下方移动,才会进入主题相对明确的区域
    科研笔记    教学心得     海外观察     诗词雅集   等等
 
    而圈子,已名存实亡。
    更多专业的东西,会跑到论坛中去交流学习。
 
二 科学网博客网页设计有改动的必要吗?
   无需否认,给科学网博客施以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是难以实现的。但探讨在现有情况下,科学网博客是否有向更专业方向发展的可能,以更加符合科学网的“科学”二字之本义,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不希望科学网博客呆板,没有亲和力;同样,我们也希望在网站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具有专业特色科学研究讨论人文思想交流能够实现有序、有层次、彼此不相干扰地独立展开,也是值得追寻的一个目标。毕竟,一直从事研究的人们还是希望生活在一个进有热情、退守理性的空间里,无论是在实际生活上,还是在博客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对已有版面进行改动,以期更合理的版面设计,当是一种必要。
 
三  如何从版面设计上鼓励具有专业特色博文的展示是首要任务
   我其实并不很理解博客网站需要点击率的支持这个原则背后的隐藏的规则。不过,看来提高点击率是任何一个网站发展的硬道理。那么在科学网上,什么样的博文具有高点击率呢?
    1 无疑,追踪热点的博文具有高点击率。但如昙花一现般易逝,缺少发展后劲。
    2 关于科研方法的文章具有高点击率。如:鲁白先生的《一个科学家的时间观》(上下)。
   
    但涉及具体科研领域内的文章,往往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常常被冷处理了,由于在页面上出现的时间限制,往往就冷出场、从而冷退场了。科研领域,又是多的五花八门,可以一个专业一个版块地进行讨论吗?如何办呢?
 
    可以这样设想一下,打开博客首页,读者先找各自所属专业领地,象扎猛子一样一头钻进去,在其中找同行很容易,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留问,或是与在线者探讨交流一番,可以再去人文版块看看有哪些博主写诗词了,哪些博主拍相片了,哪些博主玩儿哲学了,———这样,岂不好?关键是专业化增强了,博客网站对于这里天天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博主们来讲,它的实际价值就更大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取消热门博文栏目(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将固定分栏区域加大,改变现在分栏的内容,从版面设计上向更具有理性的专业版面靠拢,兼顾已有的很丰富的人文思想性,是值得一试的。
 
    个人不成熟之见,笑阅为盼。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009-455326.html

上一篇:众人皆醉我独醒?——好的
下一篇:巫山一段云————有感于山大110年校庆的“土木工程”
收藏 IP: 112.230.114.*| 热度|

39 刘洋 李宁 黄锦芳 吕喆 丛远新 王守业 徐磊 陈湘明 许培扬 杨秀海 武夷山 李学宽 卫军英 王号 曹广福 张天翼 吉宗祥 陈龙珠 逄焕东 王桂颖 张鹏举 郑融 周春雷 张树风 刘艳红 侯成亚 金小伟 阎建民 吉宗威 陈祥龙 杨正瓴 陈绥阳 曾新林 wangyu1989 nipy xqhuang vigorous xiaxiaoxue86 jiao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