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因为我的本科专业是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所以我的大部分同学在本科或者硕士毕业后便立即从事工程性的工作。而我选择继续读博士深造而不是直接工作源于父母的潜移默化和我自身在本科时负面的实习经历。
我的父母从未要求我读博士,然而我可以肯定他们最尊敬的工作是大学终身教授,而博士学位是当教授的必要条件。为何他们所认为的理想工作是大学教授?这不是因为他们对学术最崇敬的追求。尽管我的父母尊敬知识分子,他们是非常务实的移民,追求终身教授职位所提供的终身职业保障。
我父母的许多朋友是在公司当工程师的中国移民。由于他们英语交流能力较弱且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不足,往往在职业发展中遭受坎坷,尤其是随着他们年纪越来越大后。在节日聚会上,我经常会听到又是某人受到经理的压迫,遇到年龄歧视和“玻璃天花板”(玻璃天花板效应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以阻碍某些有资格的人在组织中上升到一定的职位,译者注)、面对大规模裁员后长时间待业等等。尽管我的父亲不是工程师,他曾就职于高科技部门而且面对管理层和官僚时有类似的经历,而这些经历最终使他在相对年轻时——45岁——下岗了。
我的母亲是唯一的例外。她热爱在UCLA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译者注)从事终身教授的工作。不同于她的大多数中国移民朋友,她享受终身职位保障,永远不用向老板报告,可以几乎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的学术兴趣,并且在她所处的学术圈也相当出名。目睹了母亲成功的职业轨迹和父亲职业生涯的没落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及他们的朋友带给我的长期印象贯穿了我的高中和本科时光。
当然,仅仅因为非理性的儿时恐惧而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是愚蠢的。为了提前体验在公司工作的生活,我在本科时每个暑假都会去公司当实习生。由于我工作的公司恰好只有我一个实习生,我承担了一个初级工程师所承担的责任,这种特殊待遇是非常少见的。尽管我学习了很多技术,我却发现这种日复一日的工作会使人思想麻木地无聊。我的同事同样对他们的工作失去了热情,而且他们晋升的期望是那么渺茫。当然,我不是声称所有的工程性工作都使人思想麻木地无聊;只是恰巧我工作的公司都不是一流的公司。我的许多在诸如微软和谷歌这样一流的公司实习的大学朋友都热爱他们的实习经历,并且毕业后与这些公司签了全职工作合同。
因为我厌烦自己的工程实习经历而有点享受本科时从事教学和研究助理时光,我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大学级别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未来职业目标。因为那类职位的需要,我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译者注)的本科三年级中期时决定攻读博士学位。我计划在MIT再待五年去完成学士和硕士项目,因为这样在申请博士项目之前我会获得更多的研究经历,也会增加去一流院校的机会。
我找到一个硕士论文导师,如同一个志向远大的孩子一样,开始向他介绍我那半生不熟的准研究项目理念。我的导师耐心地迁就了我但是最终建议我做更加主流的研究,这样一方面契合他的学术兴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的资金有限。因为我的硕士项目费用部分由我的导师从美国政府获得的科研补助金支付,我必须从事拨款范围内的项目。因此,我同意了他的建议,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发明了新种类原型工具来分析用C和C++语言所写的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时行为。
尽管我并不是强烈地热爱我的硕士论文项目,和导师的研究兴趣契合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他的强力指导下,我可以发表两篇论文——其中一篇我被列为第一作者而另一篇被列为第二作者,并且我的硕士毕业论文获得了年度院系最佳论文奖。这些成果,连同我的导师帮忙雕琢我的申请论文使我获得了几所顶尖院校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的入学许可。由于斯坦福大学是我的首选,当我收到入学通知后我狂喜地彻夜未眠。
我同样幸运地赢得享有盛誉的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译者注)和NDSEG(美国国家国防科学和工程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这两个奖学金只授予约百分之五的申请者。这两个奖学金完全资助了我六年博士研究时间中的五年,并使我不受某个拨款资助项目工作义务的约束。相较而言,我所在领域的大多博士是靠教授提供的拨款和为本院系做助教服务来维持生计的。博士资助会支付大学学费和每月约1800美元的生活津贴(我所在的领域几乎没有人自费读博士学位,因为这样在经济上并不划算)。
当我在2006年九月步入斯坦福时,由于我已经拥有相当多的研究和论文书写经验,我做好了准备去应对严酷的博士阶段的研究。然而,在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博士第一年会成为我有生以来最信心全无最心情沮丧的一段时光。
-----------------------------------------------------------------------------------------------------------
译者电子邮件是csliweilongATgmail.com(将AT改为@),欢迎读者和我分享读后感,翻译当中若有任何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