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一在即,新闻广播频频报道学区房问题。如北京某新楼盘预售时对外宣称是某某重点小学、中学管辖区域,房价几十万一平米。后楼建好了,教学规划文件出台,该楼盘并非某某重点小学、中学的覆盖范围。该业主向房地产开发商投诉,甚至走上了法律途径控告开发商欺诈。学区房问题、广告陷阱,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今天我就谈一些自己对学区房的看法。
学区房,百度百科给出如下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另外,一些重点中学附近的房产,例如天津学区房的远洋城,也会受到学生家长的青睐,在学校附近购买房产居住,将有利于家长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2013年5月北京部分学区房出现均价10万的天价。
家长的这种对孩子培养的关爱,让其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其实已经输掉了。孩子的培养,家长的心态非常重要。这些一心学区房的家长已经把孩子的教育主体任务从自己剥离出来,寄希望与学校的老师,所以他们已经输掉了。记得陈安之老师的一节讲课中提及2008年男子200米决赛,主持人问他谁会赢。陈老师说是牙买加的“博尔特”,最后果不其然。事后陈老师说,比赛前,选手都在做调整,有的人在祈祷自己的神能够保佑自己,有的面无表情,有的精神紧张(其中的“有的”是我记不得名字了,^_^)。唯有博尔特很轻松,还在打电话,镜头切换到他的时候,做了个飞人的动作。这个就是对自己绝对的自信,相信自己,而不是相信别人。如果已经把孩子的教育寄托给别人,那么这些家长已经输掉了。可能家长会辩驳,说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物质,多少时间(在此我把心血两字写了又删除了)。家长的这种心态,将自己未能完成的溯源,加持在孩子的身上。所以孩子越来越觉得家长要求的好高,家长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家庭教育矛盾越来越严重。
在孩子的教育培养方面,作为一个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又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个人的观点是:孩子有孩子的时代轨迹,我们不应该要他们沿着我们的意志走下去。我们所需要做的事,就是教导孩子如何前进,如何去判断方向。至于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就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即使这条路会让他磨练几年,那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阅历。就像我家孩子喜欢去院子里面玩泥,家里人都不让他去玩,理由就是脏。但每次我都让他玩,至于手脏了,玩好了洗洗就是。衣服弄脏了,过会换一身就是。手磨破了皮,稍微擦点药水就好。只要他不把泥往嘴里塞就不会去阻止他。
孩子的培养方面,我会划两条线三个区,第一条线叫做理想线,在这之上的是梦想中最好的状态,比如孩子考试全校第一、孩子能很快的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之类。第二条线叫做底线,在这之下的为禁区,如违法等不可碰触的事情。在两条线中间的称为现实状态,如孩子能够识字、能够与人交流、能够自食其力的活下去等。现实中很多家长都是以理想状态去要求孩子,给孩子带来了过多的压力。建议各位理性的家长也适当的划这么两条线,理想状态的事情也不要太多,三五件具体的事情就好。底线也不要太多,三五件就好。
最后,要稍微谈下学区房的终结武器,国家人口制度、教育制度。国家出台孩子就近上学,是一件好事,可以减少孩子上学路途,但也正因为这一点被商业贩子所利用,炒作学区房的概念。比如北京大学每年招生的比率方面,北京市招收考生比率远高于外地省份,这就导致部分家长绞尽脑汁要让孩子去北京读书。那如果北京大学放开这个政策呢?全国统一招生指标如何?这个学区房的概念会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不会彻底解决。社会是一个联动的生态系统,不要想通过某个政策解决某种社会现象。社会矛盾的调整是需要矛盾主体心态、利益的调整才能的到彻底解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此我重新强调,各位家长,调整我们的心态。只有我们自己努力了,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着,孩子才能见到最好的榜样,才能励志成才。如果我们对自己都放弃了,又有何权利去要求孩子做什么呢?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先不要让自己的心态先输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