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博文,还是抛砖引玉啊,探讨一下对于做学术报告的经验。
我第一次做学术报告理论上就是本科毕业答辩吧?我的本科毕设是在当时位于上地的Novo Nordisk(诺尔诺德)公司北京研发总部(现在好像分成了Novo Nordisk和Novozyme两个部分)完成的。昨天一个毕业后在Novozyme(诺维信)工作的学生告诉我她们收拾东西的时候,还看见我十几年前的文件夹了,我自己都着实兴奋了一下。而这种跨国大公司对于presentation是很讲究的。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指导一诺的孟夏博士耐心地告诉我们该怎样准备ppt,比如不要用太多花里胡哨的模板占据ppt的版面啊,字体最好都用粗细一样的(比如Arial 、Comic ,不要用Roman 这种的),每一页的title位置都要一样,每一个主题下的字体、颜色要匹配, 等等,总之就是要注意怎样让下面坐的听众接受到你最想表达的信息。很遗憾的是,我尽管当时听了,但是架不住喜欢用很炫的模板,这个习惯直到几年前才慢慢纠正过来。再翻看自己以前的slides,颇有些惨不忍睹。
我做报告有个特点,自己越紧张越激动,发挥越好。基本上每一个内容,第一次在公共场合讲都是效果最好的,越往后就讲得越乏味了。但是这个特点如果用不好,也会很惨。还记得进了一公实验室之后,第一次在组会做工作汇报的时候,被老板不客气地批了一顿,什么逻辑混乱、跳跃性太强,让人不知所云
(其实吧,现在想想那是我的优点啊,发散性思维嘛
)他告诉我们:
如果最开始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讲,不妨给每张slide都写好script,自己在家里练一两遍先。 这个方法我试过两次,一次是在系里retreat的时候做报告,一次是自己的博士答辩。效果真的不错。不过后来可能讲得多了,经验也多了,也就不需要这样了。不过在此提醒一些同学:有些同学可能很担心自己讲的时候忘掉什么,于是一张slide上密密麻麻满满当当写满了字,这是最让人头晕眼花的一种ppt,至少我是非常不喜欢的。
好了,上面都是引言,下面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问题,也就是报告该讲什么?
我自己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得瑟
第二阶段:照顾所有人
第三阶段:看什么人说什么话
我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再进化出更多阶段。
最开始的时候,总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懂、很牛、很内行,于是总喜欢用各种术语,还懒得解释,巴不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这个报告相关的内容一股脑地倒给听众。结果哩,有一次我讲完了,一个我毕业委员会的教授过来说:Nieng,讲得很不错,只不过你一直说的那些Dark、Dronc、Drice都是什么呀?我听到最后都糊涂了
后来,根据我自己听报告的经验,发现结构生物学是很不容易讲的一个领域,一不小心就让人眼花缭乱。于是我又开始尽量避免讲太多专业,总想先灌输一大堆背景来科普一下。这个后果呢,就像我有几次做的,2/3的时间都用来科普了,把自己的东西压缩得很厉害。这可能是讲课后遗症。
目前,我开始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报告类型做不一样的报告了。最喜欢的是我们本领域的symposium,比如Cold Spring Harbor Aisn sympoisa系列、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系列、Keystone symposia系列,下面坐的就是你的小同行,大家想听的就是最新进展,最好是没发表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就尽情地“得瑟”好了,甚至留些问题,等着和大家讨论。而如果是某些学校邀请,听众程度不一,那就以科普教育为主,反复强调一两个重点,让在座的人别浪费时间,好歹有些收获。
现在比较困惑的是如何给跨学科的听众讲。去不同学科做报告的目的就是想找人合作,讲得简单了吧,达不到目的;讲得深了吧,时间不够,好像激发不起思考。我试过几次,自己都不满意。不知道是否有高人可以指点一二?不过就我自己听跨学科报告的感觉,比如一个小时50分钟都没听懂,但是有10分钟的内容听懂了,在脑子里扎根了,以后不知什么时候就蹦出来有用了。
做报告是在发表论文之外,最重要的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传递给大众的方式之一。真是需要花时间想想如何达到最佳效果。共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颜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865-654343.html
上一篇:
关于投稿那点事 下一篇:
认真写论文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