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的博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b2008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研究领域: 高能物理实验

博文

科研人员为何浮躁? 精选

已有 8806 次阅读 2008-10-13 00:01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

   邢志忠研究员说“我们目前的土壤,可能还不足以孕育和容纳诺贝尔奖。”(见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881)。 为什么不浮躁的,不急功近利的寥寥无几? 这要从我们的科研管理体制谈起,看看我们自己每天在做什么?  我2005年回国时才知道科学院开始实行“考核制度”,“末位淘汰制度”,  半年一小考,一年一大考,考核与绩效津贴挂钩,问题是还要给每个人打分。  大家都明白中国人爱面子, 面子比薪水可能更重要, 谁也不想比谁的分数低。 一年半载过去你很有可能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拿出去,于是为了“面子”凑也要凑一些“垃圾”文章来混过考核。每次考核让人觉得人心慌慌,起码得一个月不消停。 考核“考”的人心浮躁了,要我说“考核”确实弊大于利, 要不得。
 
     第二个是”报奖“,其实我有一篇博文谈过“报奖“ (见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28)。中国的科技评奖是要自己报奖, 大家挤破了头, 准备各种材料,  先在单位排个序,  争个大小先后孰轻孰重,  然后再到外面大肆宣扬自己的成果如何重要! 还美其名曰”报奖”, 这大概是中国特色的科技评奖机制(从国家奖到各个部委和省市的奖项无不争个”头破血流” )。 本人想过这个问题的所在, 可能是文革后国家为了激励科学技术的发展,  才出台这种“自报家门”有中国特色的评奖政策, 出发点是好的。 但最终的结果也许事与愿违, 违背了科学评奖的根本原则(当然确有重要的科技成果被”报奖”)。 国家出钱培养科研人员, 科研人员从政府得到资助(funding), 大家的科技成果应该归所属的资助部委, 发表成果是应该的,  也是对基金资助的回报, 不应该再向国家报什么奖,  "报奖”评奖本身也搞得人心慌慌,  同一个单位同一领域的还要争个高低, 闹心啊!  弄不好会把关系搞僵.。哪有时间来做科研,   科研人员也越来越浮躁。 要我说真的应该取消报奖制度。
 
     国家基金部门对大科学工程的“验收”, 看起来很合理,国家投入那么大,验收是应该的。其实“验收”本身很不科学,更不合理。 一个科学项目或科学工程立项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科学家要做很多预研究来论证工程本身的可行性,要调研工程是否意义重大,是否具有科学前瞻性,这些是科研和基金管理部门应该了解和审查的。这些大科学工程一旦立项和开工建造,可能会面临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这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有关部门一刀切,一定要来“验收”,其实“验收”就是要求科研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定完成设计指标,否则后续经费将被削减或工程将遭到质疑。于是有很多科学工程负责人为了过关不得不谎报“军情”或者是“夸大其词”,更多的是为了赶进度而忽视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不从科学工程本身的长远利益出发,而是避重就轻,最终会延误科学工程的进度。 验收就是急功近利,科学需要耐心,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应该取消“验收”评审,或者说“验收”应该由更灵活的机制来代替。 
 
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宽松而灵活的管理机制,科研人员需要学术自由, 从你我身边的经验来看, 我们目前真的没有获奖的“土壤”。  科研管理部门有必要尝试改革,抛弃不科学的管理体制,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国家今年已经取消了“人事部”,改为“社会保障部”,这本身就向前迈了一大步。
 
其实“考核”、“报奖”和“验收”本意是想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动机是好的,但殊不知科研人员更需要宽松的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来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重要的, 兴趣可以让他们耐下心来,能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了好的土壤,科研人员才能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研究,而不会忙于“考核”、“报奖”、“验收”, 这样人心才有可能不浮躁,中国才能"容纳"诺贝尔奖。 “中国科研人员为什么浮躁?” 这个题目太大了, 恕我胡言乱语。
 
结尾还要讲一件事,如果给你土壤中国何时可以获奖,我说有可能未来五年到十年中国有可能在特殊的领域有些贡献, 但比起国民的教育诺贝尔奖本身并不重要,因为一个诺贝尔奖并不代表我们的整体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当美国孩子三四点钟就可以放学回家时,我们的孩子还在学校“废寝忘食”; 当美国的孩子进入梦乡时,我们的孩子还在挑灯夜战; 当美国的孩子享受假日阳光快乐时,我们的孩子却在进出不同的补习班。 在2007年,第二十八届国际心里学大会上,美国的心里学家琳达.卡姆拉说:据统计,三岁的中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年龄美国孩子少55.6%。我可以得到结论,7到18岁中国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了微笑。晚饭后或者周末在大楼里常看见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带着孩子跑进跑出,一下子去学数学、一下子去学语文、一下子去学舞蹈、一下子去老师家补习功课。这些家长都希望孩子以后成功、快乐、健康。却没想到孩子可能还没成功,先失去了快乐和健康。 这些家长的作为也是一种“急功近利”,只不过它的危害远远比“不能获奖”大许多。 
 
教育乃百年大计, 这个时候你要问我,中国何时能赶上美国超过日本,我想恐怕要50-70年,这个估计还是乐观的,因为教育是个观念问题,它会影响几代人。 就拿“十年文革”来讲,它影响了我们的祖辈、父辈、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 
 
应该说我们中国人的智商不比日本人差,更不比美国人低。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从呱呱落地那一天起,就开始遭受身心的“虐待”, 我们的孩子将来能成功吗? 他们能作出一流的科学研究吗?  能在将来的世界有一席之地吗?   名人刘墉有句关于什么是成功的经验之谈“成功的目的是为什么?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为实现理想。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发光发热,是在人生的旅途留下脚印。是在每一天都有收获,是在每一刻都寻找快乐。而最成功的人生应该是从生下来,就能快乐、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390-42429.html

上一篇:也谈2008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一篇:让科学远离功利
收藏 IP: .*| 热度|

9 任胜利 阎建民 青水洋 张星元 杨秀海 刘立 赵明刚 ligang168168 twxz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