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的博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b2008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研究领域: 高能物理实验

博文

也谈2008诺贝尔物理学奖 精选

已有 8989 次阅读 2008-10-8 07:07 |个人分类:科普| 诺贝尔物理奖

     说说日本本土的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他们之所以在今年获奖很大程度上是两个“B介子工厂“过去十年的实验积累推动的。我们先从CP破坏谈起。
 
高能物理主要是研究基本粒子的性质及其交互作用力。在1964年James Cronin 和Val Fitch发现大约有千分之二的KL介子会衰变到一对π+π-介子。当时人们相信电荷宇称(CP)是守恒的(在此之前1956年杨和李已经建议实验寻找空间反演(P)不守恒)。可是绝大多数的KL介子衰变会衰变到三个π介子,显示KL介子是电荷宇称奇态(CP odd)。奇态的KL介子又怎么会衰变到电荷宇称偶态的π+π-介子对呢?这代表了电荷宇称(CP)的守恒性被破坏了。Cronin和Fitch后来也因为发现到这种CP破坏现象于1980年拿到诺贝尔物理奖。KL介子和KS介子可以用K0介子及其反粒子K0bar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如果KL介子存在CP破坏的现象,这就表示K0介子和K0bar介子必定有些物理性质不一样。后来我们寻找CP破坏的证据,便直接去测量粒子与反粒子间性质的差异。到底CP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呢?许多的理论家在后来几十年间提出許多模型解释,关于小林和益川的模型我们要从1963年谈起:
 
     在1963年Cabibbo了解到夸克的弱作用的本征态与其质量的本征态是不同的,因此提出下夸克﹙d﹚和奇异夸克﹙s﹚的这两种本征态之间存在一种矩阵的转换。1973年小林与益川将Cabibbo的想法扩充,在粲夸克﹙c﹚尚未发现之前便猜想如果有第三代的夸克存在的话,就有可能解释CP破坏的现象。后来第三代的底夸克﹙b﹚于1977年被我的美国合作者IIT的Dan Kaplan和他的老师Leon M. Lederman找到,18年后同是第三代顶夸克﹙t﹚也被发现了。CKM矩阵內每一个参数并不能由理论推得,必须从实验得知。这个被称为CKM的矩阵和描素三代夸克和轻子的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的规范理论,构成了高能物理的标准模型,当然还需要Higgs粒子来负责质量的来源。而这一理论成功地预言在“B介子”的衰变中有大的CP不对称(约10%)。有关CKM矩阵对CP破坏预言的更多解释可见:
 
 
这就是为什么在90年代初日本和美国同时各花费约20亿美元建造了几乎相同的两个实验, 一个是在日本KEK的BELLE实验,另一个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BaBar实验(我从2001年到2005年在BaBar实验工作)。看来这两个实验靠十几年的数据积累,将近1000名实验物理学家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 下面是这两个实验的网页: 
 
 
 日本BELLE实验: http://belle.kek.jp/
 
    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大国,他们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基础科研,也很重视培养基础科研的专门人才,给他们很宽松的环境,能够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研究,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用30多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件事情,从理论预言到长期的实验测量。 这一点与我们中国现在的急功近利大不相同。  
 


诺贝尔情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390-41878.html

上一篇: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属谁?
下一篇:科研人员为何浮躁?
收藏 IP: .*| 热度|

2 曹天德 hsinlau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