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xin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xing9

博文

读本网头条消息“植物激素作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发布“有感

已有 6122 次阅读 2014-5-1 09:0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学网生命科学今日的“领域新闻”头条消息是 【“植物激素作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发布】。 阅后勾起我回忆40年前我的一个植物激素在防止柑桔落果的一项发明: 6-苄胺嘌呤(以下简称BA)和赤霉素控制华盛顿脐橙生理落果的研究(见图1)。


之所以用”发明“一词, 是因为这项工作是世界有关细胞动素在瓜果上应用的第一篇报道,可能是中国人在植物激素应用于瓜果的唯一原创发现,而且40年后的今天, 中国的柑桔生产中仍然广泛作为一个增产的重要措施大面积的使用。其增产效果是对照的200%以上。 1980年我赴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时, 我在美国园艺学会的HortScience上发了此文(见图3)。

此时国外仍然没有类似的论文发表, 佛罗里达大学园艺系的一位教授(女, 忘了她的名字)看到HortScience的这篇报道后, 找我了解了情况, 想要在美国最大的柑桔生产地佛罗里达应用, 但我告诉她, 只能用毛笔蘸BA的溶液涂在幼果上才能有效, 如果按照美国喷药方式处理, 则幼果会全部脱落后, 她很失望, 因为美国不可能用人工去一个一个果实的涂果处理。


当时我之所以能在国际上这么早的发现BA在防止柑桔生理落果的应用, 主要是当时全世界大概只有我一个人手头有300克的BA可以做田间试验。 在1960年代, 细胞培养是当时植物领域的前沿学科学生长点(有点像人今天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细胞动素是诱导细胞分化长出芽的关键生长因素。 没有它, 细胞培养不可能成功。 当时国内没有细胞动素生产, 全部是进口的, 进口的价格在100多美元1克。 只有科学院的上海植生所, 北京植物所和遗传所进口了几克, 当作宝贝的掌握在做细胞培养的实验室中。 当时我想做细胞培养, 找他们要10毫克都借不到。 没有细胞动素, 干瞪眼着急。 那是年轻气盛, 想我自己合成细胞动素。 那时6-苄胺嘌呤的合成专利是日本的(大概是1960年代), 我花了一个月时间,把专利上的每一个日本单字查字典查出,  搞清国内的原料供应商, 其中腺嘌呤就是上海第四制药厂生产的维生素B4。一切就绪后, 合成还是出现了问题, 连续9次失败, 最后发现反应温度不是日本专利上说的160度, 而应该是180度,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所用器皿(例如三口烧瓶等)。 甚至原料腺嘌呤度必须烘干, 带有一点水分, 反应就失败(这些日本专利上都没有讲)。 这一下我就完成了国内第一个合成6-苄胺嘌呤的实验室, 当我告诉植物所的钱迎倩先生等, 他们半信半疑, 直到用我的6-苄胺嘌呤做细胞培养时, 能够分化出芽, 才确认我真的合成出了BA。 我的合成样品送到上海植物生理所请许智宏测其紫外吸收光谱时, 测定结果显示,纯度比他们进口的还要高。


这一下解决了我做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 在以后的几年,在植物学报, 遗传学报, 中国科学等连续发表了几篇论文。 而且我合成的BA成本只有5元人民币/克, 所以我一下合成了300多克, 这可能是当时全世界唯一一个有这么多BA的人, 于是我就开始做田间试验, 取得了我上面所说的'发明".  前年应邀去西南大学做学术报告时, 西南大学副校长,柑桔所所长告诉我, 由于40年的推广面积和增收效益的数据都有, 他们准备申报国家科学发明进步奖三等奖, 但这对我个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如今有关植物激素的973 项目如果不带上分子生物学的内容, 基本上是列不上项,申请不到经费的, 这也是科学发展的趋势吧?


哦, 顺便说一句, 前二年市场上出现的西瓜爆炸事件的"元凶"就是我的BA和类似物。 你们现在吃的大个草莓也可能应用了细胞动素(别怪我,这可不是我的发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2008-790306.html

上一篇:吃食品与糖尿病的发生无关---给曾庆平先生的文章添点花
下一篇:来源于雷公藤的免疫抑制剂还有发展前途吗?
收藏 IP: 114.91.110.*| 热度|

11 周健 蔡小宁 余国志 赵建民 吕洪波 覃伟 陈辉 rosejump zhiyanliao yonghuidong ab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