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北卡州:大学校园里的趣景 精选

已有 9726 次阅读 2012-3-11 20:23 |个人分类:海外见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大学, 校园, 地标, 标识

        杜克大教堂Duke Chapel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位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NC的达勒姆市Durham。整个校园为森林所环抱,环境优美极了。该校因纪念烟草大亨James B. Duke和其父Washington Duke对学校的无私捐助而命名。据说父子两代人于1924年给学校捐赠了4千万刀(大概相当于现在的6亿2千万刀)让我困惑的是,究竟是怎样的良心发泄,让这些富豪(特别是那个富二代)心甘情愿地把他们的钱投资教育?还是政府在税收上有什么消灭贫富差距的良策?为什么我们那儿为富不仁者那么多?困惑ing,纠结ing杜克大教堂位于西校区,据说也算是北卡州的一处景观。当然,这样的教堂在欧洲可能算不得什么,只有在美国这样年轻的国家才觉得稀罕。教堂始建于1930年,耗资230万美元,历时五年建成。教堂的模样有点儿像半个巴黎圣母院呢?

 

 

杜克构成建筑物的彩石。杜克西校区的建筑物为欧式的哥特风格,有些像剑桥三一学院那样的院落有很多。最有特点的是堆砌建筑物的石头都是有颜色的,不同色彩交叠相间,如灰、蓝、浅蓝、棕、土黄等。据说是建筑物用的石头有7种基本颜色和17种不同的颜色。是想仿效普林斯顿的风格(身不由己地产生了要去普林斯顿的梦想)。从远处看去,建筑物的整体成灰色,在蓝天与绿地的映衬下很“绅士”,大气,有底蕴,颇有欧洲那些古老城堡的感觉。厚重,而不华丽。身在这里的感觉就是想静下心来读书。看来,环境对于心态真的是有很大的影响。也不知道在建筑心理学上是否有如何避免浮躁的解读与研究。建筑在西方人眼里,它是艺术,不是技术,也不是工程。它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大学该盖什么样的大楼?才能让学者们潜心研究,才能让孩子们潜心读书,很是值得研究。

 

 

 

“老井”。北卡罗来那大学(UNC Chapel Hill)校园内的一口“老井”(不是老谋子的那个)。据说,正是由于它的发现才导致后来这里移民的逐渐增多,这片土地被开发、被“文明化”。水是生命之源,无节制地污染水源,只能是自己毁灭自己,给子孙造孽。这个白色的亭子现在是北卡州的“标识”。亭内的喷泉现在还好用。美国的历史实在是年轻,在那些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眼里,真的是没啥东西。但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很注重对自己那点儿文化的保护,也很会保护。不论怎样,校园里有这样一处“人与自然”的小景观作为点缀总是颇为有趣的。

 

 

 

反种族歧视的斗士。这款雕像成了北卡罗来那(农机)州立大学(NC A&TGreensboro)的地标。它是为了纪念20世纪60年代,4位反对种族歧视的非洲裔青年学生而塑立的。据说是在那个年代,餐馆不允许黑人进入用餐,而这四位年轻人,勇敢地走进餐馆,一度被视为英雄。说是其中有的人现在还健在。在这里为人权而奋斗者,被视为英雄。

 

 

 校友捐赠的纪念物NC A&T校园内的一处“铃”。上面写着,1962年的班级。UNC-Chapel Hill校园内的一堵矮墙和门垛,上面写着,1999年级的礼物。在杜克大学的校园里,很多处可见由校友们捐赠的石凳,刻着“XX年级”。前些日子,我们这伙人也在策划搞一次同学聚会,说是要给校园里捐一块大石头,作为景观,上面写什么?在征集大家意见。以鄙人之见,写什么都可能会留下历史的局限性,搞得不好都会打上功利的烙印。莫不如就同老美一样,写上“机械系78级”完活儿。简单明了,永恒不变。捐块石头,无非是给后人留个念想而已。

 

 

 

 

 

相关链接

访加见闻:名校UBC

分享 窗外园区:迟来的春天

加州理工掠影:有大师,无大楼

ETH:有大楼,更有大师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546644.html

上一篇:放鞭炮:喜庆 vs 陋习
下一篇:TMS2012散记
收藏 IP: 216.53.143.*| 热度|

34 蔣勁松 曹聪 郭向云 陈国文 李学宽 安海龙 牛文鑫 边一 王军强 张玉秀 牛丕业 余昕 杨远帆 许浚远 任胜利 齐伟 武夷山 陆俊茜 郑祺 贾伟 黄富强 徐迎晓 崔庆彬 郑玉峰 王伟 王海辉 徐索文 滕元君 王义东 binpda 好象 crossludo hugege 小木虫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