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学生毕业驱动的研究只能产出低端成果 精选

已有 9371 次阅读 2008-10-18 11:27 |个人分类:学术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培养, 科研环境

 

多年以前,一位研究生刚刚下室来到本组工作。我大致上给他讲述了即将开展的工作以及所要研究的问题。不久,学生便问我,“做这个题目能不能保证我毕业?”。我很诧异,学生们为什么会问及这样的问题?难道说我们研究工作的选题要根据学生能否毕业来决定吗?我的回答是,不知道,因为你还什么都没做。只有做了,才会知道,才有可能知道。当然,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出于幼稚或者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没有什么可以责怪的。

事实上,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是要解决某一问题,探索未知世界,创造出新的知识。发表论文只不过是表达我们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与载体。所研究的问题固然可大可小,但终究要有所前进,有所突破。积跬步以成千里。正是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共同体内学者们的不懈努力,才由此推动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一般说来,所研究的问题越重要、越大,也就越具有挑战性。同时,问题一旦解决对科学所产生的贡献、影响力和意义也就越大。如果在初始的选题上,就缺乏胆识,畏惧挑战,只选择那些“小改,小革”的“软柿子捏,或者是可有可无的“开胃菜”,那就几乎不会有产出具有学术价值、技术含量高的高端成果的机会。自然也就谈不上对科学或者本领域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持有这样的心态:只要能够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上2-3篇论文,达到学位要求,能够毕业,就OK啦。为了尽早发表文章,便心浮气躁。没有几个数据就想着要开始写文章,甚至不顾及结果的可重复性,急于将一些尚不成熟、经不起推敲的结果写成文章往外投稿。既不顾及期刊的水平与质量,也不顾及文章的读者群。没有高的要求,只要能撞上大运,发表了就好(其实这并不难于实现)。

有些颇有追求的导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潜心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怕学生心里没底,在学生参与工作不久,便帮助学生先发表上1-2篇论文,期待着学生能在后面的时段里有高的追求,出点儿好东西。可是学生在坐享其成之后,并不领情,反而不再focus,不再hard work,开始enjoy life and job hunting。导师因此十分郁闷和无奈。

我在大学的一个朋友(985大学里的教授)告诉我,他的一项工作分别由几个学生参与,如果写成1篇文章,可能会阐述表达得更清楚、更系统,也应该会引起更多的关注。但是为了学生能够毕业,只好拆成几篇文章来写,也无法选择水平较高的期刊投稿,结果是大大削弱了其成果在业内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导师持有这样的逻辑:学生你要毕业,就得给我出论文,不需要我劳心,反正没有论文你就毕不了业。以此来压榨学生为自己出文章,课题交差。若是能够碰到1-2个好学生,能撞上大运,出点像样的东西那当然更好。

如此看来,我们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是以“学生毕业”为目标而发表的。师生双方的核心事件都是围绕着学生们能否毕业,结果便是产出一批缺乏真正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垃圾文章。而且正在如此循环往复。

据日本《日经产业新闻》929报道,2006年中国科学论文的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美国发表的论文近几年每年都在30万篇左右,日本、英国、德国各有8万篇左右,中国已经达到9万篇。但从引用频率最高的重要论文的比率来看,2007年美国的重要论文占到全世界的40%,英国和德国分别超过10%,日本为7%。中国约6%(已接近日本的水平)。

另一项数据是关于《物理评论快报》(PRL)投稿稿件的录用率。PRL的平均录用率在35%左右,再按国家分布来看录用率,首先欧洲最高,德国与荷兰的录用率达到了60%,美国在50%左右,日本在30%左右,印度在18%左右,中国最低,不足10%

此两项数据可以比较直观地显示,我们的论文在数量上似乎已经足矣,缺的是有影响力的好文章、好工作,缺的是“吸人眼球”的高端成果。正如同我们的制造业,只能产出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一样,如果我们的研究工作始终是被学生们能否毕业牵着鼻子走,这既违背科学研究的本征规律,也势必只能产出学术价值低廉、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端成果。

王鸿飞博士说得好,“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而不应该是为了送学生毕业的。但愿为了学生毕业而发表论文的时代能够早日终结!

 

相关链接:

为什么你的论文被拒?

为什么要发表?

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

科学出版:目的、始料未及的结果和异化

科学网—《物理评论快报》五十年成长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43122.html

上一篇: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下一篇:把参考文献研究到位是“必须地”
收藏 IP: .*| 热度|

11 李正杰 何学锋 李宇斌 李侠 蒋敏强 曹聪 赵美娣 唐小卿 CyuSing 侯振宇 gzy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