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德中同行”大型活动(由德国外交部主办)的一项节目,“中德先进材料及技术研讨会”于本周(5月18-20日)在所里举行。研讨会上,共有20多位中德双方的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并进行了交流讨论。
在研讨会的闭幕词中,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的老所长Manfred Ruehle教授这样说道,“十多年以前,你们(指金属研究所,也可能是中国人)在向我们学习,而现在倒过来了,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听了这句话,笔者心里的滋味很是复杂。
Ruehle教授是金属所的老朋友,在他担任德国马普金属所执行所长期间,十分重视与金属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本人也不辞辛苦,多次来到金属所访问。我们现在的许多学术骨干都曾经通过德国马普学会或者“洪堡奖学金”的资助,拥有在德国研究机构或者大学工作的经历。在中德的合作交流中,我们的受益无疑是深远和不可估量的。这可能有点像下棋,高手与新手下,新手的水平不断提高,而高手的棋艺则很少能有所长进,最后很可能反而不敌新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对于Ruehle教授的话,我们当然应该理解为是他老人家(及德国人)的谦虚与客气。不过,我们也的确可以比较自信地看到,与十多年前的情况相比较,我们在科学研究的水平上与德国人之间的差距已经被大大地缩小。然而,理性地思考一下彼此间尚存的差距或许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儿:
1)科学传统。在历史上(二战之前),德国曾经是世界的科学研究中心。德国科学家对人类科学发展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德国人对“科学”(这个“赛先生”)之内涵、科学研究的意义和科学家的价值等的理解有其独到、深刻之处。在那里,科学和科学家是受到尊重的。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我们来说,恐怕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可能要经历几代人)。
2)工作态度与风格。德国人一向以认真、严谨、执着、按部就班、扎实(solid)、讲究原则与纪律、讲究专业化与分工而闻名于世。科学界也是如此。相反,我们这里,……。
3)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德国货”(汽车、电器、工具等)的质量名扬天下。其实,这除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之外,更是基于先进的、原创的核心技术。工业界从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尝到甜头,反过来积极地投入对科学探索的支持,以期望从中得到更长远的利益回报。科学界也会不断地从工业界的需求中得到工业界反馈的问题,成为研究工作的导向。而我们这里,……,恐怕还很无奈。
(参加“中德先进材料及技术研讨会”报告的学者们)
现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的前身为“凯撒×威尔海姆金属研究所”,创建于 1921年。(图片来自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网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233846.html
上一篇:
台湾观光记(9)下一篇:
五月份忙碌的两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