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林匹亚科学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wrq 研究方向: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污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水土生态环境修复。 Email: cylfine@163.com

博文

从科学角度驳技术秘密论调:韩春雨发表学术论文须遵守可重复性

已有 10201 次阅读 2016-8-3 23:20 |个人分类:科学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颜宁, 可重复性, 韩春雨

       近几天以来,国内学术界包括科学网出现一种论调,认为韩春雨的论文不可重复可能是出于保密需要,不少人认为就应该保密,甚至还有人认为韩春雨不该急着验证和回应,要赶紧趁人家还在摸索没做出来之前继续完善推进,巩固自己及河北科大的地位或维护潜在的巨大利益。我个人很不赞同这种说法和论调。

       韩春雨的论文是否真实妥当应在科学范围内来解答,我相信这是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的共识。那么,我们不妨从科学角度梳理分析一下。

       科学家有国别,但科学以及科学发现是没有国界的,从本质上而言,科学家是领悟大自然的启示,揭开宇宙的奥秘,科学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且科学研究只有在开放、无私的视野下才具有其真实意义,紧锁在抽屉里的科学数据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因此,我们立即就想到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发表”,发表学术论文的根基就在这里!

       发表学术论文的首要目的正是为了学术交流和探讨,同时增加了人类总体知识数量和质量。为了确保学术交流的有效性和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学术论文必须在科学共同体内具备可重复性。其实我们无数高校科研院所的导师在审阅和修改学生论文的时候,都在强调同一件事:“材料与方法”部分要写到别人能够重复的程度,才算符合要求。那么,面对韩春雨教授,为什么我们反而忘记了呢?

        我本人并不相信韩老师会造假,花十年造1篇假论文,值得吗?但是,发表学术论文必须遵守可重复性原则,这个是不能更改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你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论文,人家当然要跟进,将知识往前推进逼近真理,这正是科学家群体的责任,如果刻意保密,是不是在耗费其他科学家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呢?

       那么还是有人难以接受,因为韩老师的技术可能具有巨大的经济前景,不保密怎么行,怎么能让老外占了便宜?其实,科学早就给我们预备好了,专利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国内国外全世界的专利制度应该来说已经比较完善了,技术上的创新和诀窍,你要么不发表(所谓的技术或商业秘密),要么申请专利保护经济权益(专利撰写也是要求充分公开的),之后再按学术规范发表论文。所以,学术论文和专利制度是科学的两个轮子,一个是全人类共有知识智慧的积累,一个是科学家个人或团体经济利益上的驱动。

       我们来看看自然杂志是这样说的: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自然杂志是有权利要求核查原始数据的,韩作为通讯作者也有义务及时回答来自同行的质疑和询问。而且,我们现在关注的焦点似乎都放在了韩在权威监督下进行重复实验上,其实我们不应忘记的是,就韩已发表的NBT论文而言,相关原始数据和记录是证明该论文是否真实可信的直接证据。

       科学研究需要宽松和包容的环境,在没有确实证据之前,不应当有造假之说,希望韩教授能用科学事实来证明真理的存在。在这里我要提一下颜宁教授,颜宁是我的偶像,然而韩的成果出来之后,她未仔细阅读思考韩老师的论文(以她的水平,认真读一遍肯定能理解得很好)就公开下结论说是“跟风”,“没有创新”(“跟风”这个措辞是严重的,含有相当的贬义),是不是有那么一点自傲和不甘心的念头在作祟呢。希望她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更加淡定谦卑,砥砺前行,力争取得更重要的发现和突破,引领中国的生命科学走向世界,正如同她自己所说:解析蛋白结构是次要的,更让人欣喜的是从中看到大自然的奥秘。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著名的科学规范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2016年8月4日修改 于南京



韩春雨事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95-994356.html

上一篇:中山大学出版社:LDY科学哲学丛书简介
下一篇:《LDY科学哲学丛书》已于2016年10月出版问世!(附简介)
收藏 IP: 112.80.242.*| 热度|

21 代恒伟 许培扬 王又法 黄荣彬 王勇 刘建栋 郑小康 刘锋 林辉 史晓雷 杜孔昌 wzx666 zhoutong life110 i8228 huaihain12345 xlianggg minjialun liyouxi gusij caoqingwe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