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roa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road

博文

基金忌讳:实际无需求 方向无特色 团队无影响 条件无特别 精选

已有 5211 次阅读 2023-12-21 14:3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金忌讳:实际无需求 方向无特色 团队无影响 条件无特别

冯培忠 中国矿业大学

再过几天就是圣诞、元旦,时间都去哪了?最近基金委新政一波又一波推送,但是要认识到,作为个体,我们还是要从本质上做好自己的科研,顺应时势、长期积累、不断修正,做有辨识度的科研,然而,结合多年的所见所闻以及近期的思考,有些申请书总给人无病呻吟的感觉,实质是犯了基金的忌讳,而这几点忌讳广泛存在。

实际无需求无论学术会议还是学位论文答辩,开场白总是天花乱坠、热闹非凡、影响深远、意义巨大,地球、人类、环境、飞天等,好像每个人都做着开天辟地的大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里装着全世界,消除化石能开辟宇宙能,突破相图获得稳定超结构等,非我莫属。但是,实际需求到底是啥?这个世界只有一种需求是永动的:一味追求高性能,例如结构材料追求更高的力学性能,电池追求更高的容量等,不需要调研,也无需差别,纯粹的无人区前沿探索。然而,地球村有着更多的美景,例如北方南方有温差、海边内陆有湿差、井下地面有风差等。只要有美景,那就需要清楚的描绘出来,探究美景的来源,气候、水、土等关系。例如光催化,除了基础研究的进展外,实际应用的进展如何?真实的各种有机物如何降解?需要到污水处理厂、水处理展览会调研,和一线技术人员一对一的交流,甚至多次交流探讨。也许最后得出的结论现场太low,但至少我们知道当下的现实需求,清楚到底是面向未来0102050or100年的研究。再如航空航天,从机翼到机头、从发动机到蒙皮上万个零件,到底哪个零件需要耐高温;汽车的轻量化,到底哪个部分可以先轻量化,目前做的怎么样?电动汽车压铸一体化成型?前期背景是啥?为什么早期一直干不了?这些都需要带着小本本到现场调研、分析、研判、批判、总结、反思,寻找准确的切入点,从而找到准确的答案,而不是一味的大需求,大需求永恒正确,但实质是不知道具体需求或小需求,属于无需求的吹牛

方向无特色大家都在做科研,但你的科研方向是啥?为什么做这个方向?全国有多少单位做?你的水平咋样?学校是否支持你的方向?这几个问题的核心是申请人从事的方向是否有特色,是否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构想,是否属于简单的跟风,还是密切的服务学校主流学科,或行业或区域特色产业的需求?例如博士阶段做锂电池,工作了继续锂电池,热点、未来、好发论文、IF高、有绩效等,全赢,看似正确,实质懒惰,在用锂电池获得学位后,并没有从创新性职业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做?如果当地没有类似的产业,学校没有类似的团队,那就属于类似“妈宝男”“导师宝”自己不会独立做科研,只会无原则的延续,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涉及转型发展,转入和学校主流学科交叉的方向,转入地方优势产业的方向,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例如在安全A+学科高校做锂电池的安全,在矿业A+高校做锂电池的资源相关;另外,做锂电池的热管理、回收利用、泄露侵害、电子摩擦起电、仿贝壳结构电池等都是非常有特色且有意义的工作,或者面向不同场景,例如井下防爆锂电池、低密度储能电池、多循环储能电池等,这些都让自己与众不同,学会了独立,彰显了特色。

团队无影响小时候家里有一种经济作物-大葱,自我感觉我们村的葱是临近两县最好的,后来才知道,也许就自己村里人觉得出名而已,甚至仅仅自己觉得出名,没有第三人知道。科研的影响力也是如此,就是你或你们或团队做的这个方向或领域有多少人知道,就学院人知道?就本校人知道?还是就本省,或者全国人都知道?也就是标签的影响力有多大?如果本校知名外面无名,说明团队做的要么很小众、要么不认可。小众不可怕,细分领域、小有特色、甚至不可替代,加大宣传,还有希望,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小国家,每个都是一个国,平等对待、互帮互助、聚焦发展。如果不被认可,说明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外面有更好、更大、更适合的团队,这时候不是宣传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超越,发挥团队人口红利、技术红利、设备红利等作用,如果都不具备,估计只能做到墙内香而已。怎么做到墙外香?做有组织的科研,面向学校主流学科、面向地方特色产业,有目的的调整改变团队的方向,把团队契合到学校、地方的主流工作中,不断地发声,慢慢的自热而然就会建立影响力。团队无影响的另一个表现是单位没人做一致的方向,只有自己一个人甚至个别人干,组不起团队,例如面上项目骨干都是拼凑的人员,大家各做各的,方向完全不一样,怎能体现影响力!所以新教师一定要融入团队、组建团队,利用学校、学科、团队的影响力开展工作,让他们给你的工作加分,否则一个人单打独斗,要么入错了行(),要么校耽误了你,估计很快泯灭于大海之中。

条件无特别基金撰写有一个内容是特色与创新,思想、思路、思维的创新很重要,但世界不仅只有思想的创新,例如诺奖就有三分之一属于仪器的创新,1895年伦琴在阴极射线实验时,观察到未知的X射线并很快应用于医学方向,1901年获奖,XRDEDSXPSX-CT等系列装置获得了多个诺奖,占据了高校分析中心半壁江山,2023年和X-ray相关的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获奖。然而奇技淫巧的思维在我国流传了千年,看不起技艺,导致整体先进装备有些落后,拿来主义多,发明制造少,例如球差造就了大量NS,但啥时候我们能造球差!如何形成特色的条件,就是创造一些与众不同的实验条件,买全球独一无二的最先进设备,或自己组装、搭建、自制一些独一无二特色功能的设备,做一些特殊的制备、施工、测试和表征。所以在大量购买工业标准化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特别的条件,开展特别的加工、测试与分析,也许粗糙,好用就行,特色就行,例如组装一个全透明的炉子如何? 360°全场景记录物质的加热、冷却、挥发、气化状态,无死角观察物质的变化

青年教师尽管获得了学位,入职了高校,但是职业竞争性科研比学生获得学位复杂的多,获得学位只是表明完成了系统的训练,并不完全代表具备创新的思想和行为,答辩委员会决议“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仅仅套磁而已,并不代表专家内心真实的想法,而要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如同再读博士,需要不断的学习、成长、纠偏,知己知彼,顺应时代,深入现场调研找需求、融入学校区域找特色、加入团队做战找影响、自创自制仪器找特别,因材施教、教自己,让有辨识度的科研之树长青、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414789.html

上一篇:特色研究,从自制仪器、自搭平台开始
下一篇:博士毕业入职后是否要转方向?
收藏 IP: 120.18.20.*| 热度|

12 汪凯 杨锦忠 卫文强 周忠浩 李剑超 周钰 刘利 樊正炎 马培 李利平 xingyunfeng guest8169259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