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 韧性 当下:学院新生开学典礼
冯培忠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
新生入学,学院举行一个开学典礼,规定动作是讲爱校荣校 爱院荣院,去年做了一个新的PPT从历史与现实的介绍中融入爱和荣,今年想着怎么样也要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于是设计了一个A+B的模式,A是进一步优化的PPT,B是下面的一段发言,关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讲了3点。
第一:爱
爱无处不在,大家能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父母的爱,大家的成长还得到亲人、老师、朋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爱;爱是相互的,在今天以前,大家可能基本都在得到爱,为了一个目标,考大学,各个方面都给你让路。而今天,大家已经或者即将成人,要开始学会爱的反哺。要爱父母亲长,时常问候,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情绪;要有大爱,例如,高铁占座的、公共场合大声放视频的,都是小事,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看似没有小爱,但本质都是缺少大爱。爱的核心是什么,立德树人,就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做一个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发展有用的人?所以同学们要学会爱,当你不知怎么办的时候,换位思考,很多道理瞬间明了,所以,用爱来温暖、融化这个世界。爱会让我们产生兴趣,而兴趣如同打游戏,爱会让大家产生不竭的动力。
第二:韧性,也可以说是毅力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例如中学的时候有一门课没有考好,自己郁闷了,或被父母数落了;高考的时候没发挥好,复读了;在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外出打工或远离家乡工作,常年不相见;跑步总是班里的倒数几名等,这些可能都是小的插曲,而在未来的道路上,同学们可能经历更多的幸福,但是也可能经历太多的失败,例如高等数学挂科了,努力没啥回报,创业失败甚至破产了,婚姻遇到问题了等等,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失败,怎么办?
你试着观察,几乎所有名人都有共同优秀的品质——韧性,胜可能骄,但败绝不馁,就算曾经失败,但一定不会就此被打败。没有持久战的精神,抗日战争如何取得胜利?没有爱迪生第1001次实验,电灯泡怎么能照亮千家万户?没有你高三一天天的刷题,怎么能考到中字头的矿业大学?今天大家年轻,朝气蓬勃,不服输,但是明天呢?30岁,40岁,50岁还能否不服输?成功不分早晚,只要未来,同学们保持长期的韧性,你的人生一定会很精彩。
第三:当下
毛主席有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里面有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大家来到矿大,可以说是:恰同学少年,满腔热血,目标远大,考研读博,改造世界,梦想无限。但是,你当下是否做好了准备?远离父母了、校园更大了,如同脱了线的风筝,个人更自由了,但教室更多了,课程更杂了,讲的更快了,学习知识的宽度、深度、自由度、甚至迷茫度大大增加,你如何主动适应这种变化?面对比校园冲击力还大的课程内容的冲击,高中的那套是不灵的,你可有心理和实践准备,可有失败的韧性准备?所以,一方面要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不能好高骛远,而要做好当下。告诉大家一个令人惋惜的常态化现象,每个学年,无论哪个学校,都有学生因学业问题而留级、休学、乃至退学,一个朝阳青年,却灰溜溜的退学了?为什么?个别是身体原因,但大多是不踏实,缺乏自控力,玩游戏无节制等,所以尽管远大目标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做好当下,珍惜当下的分分秒秒,做好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安排好自己的每一天,认真学好每一门课,就一定能一步步的从当下,迈进灿烂的前程。
我教过的一个06级学生,13年前毕业到了某头部电动汽车企业,干了10年,薪水从5w到了20w,这时候他已经积淀为大拿,3年前跳槽之后薪水翻翻,1年前再跳槽薪水继续长。这就是知识的力量、韧性的力量、沉淀的力量。2023届一位同学,入学时压线录取,而毕业时却以专业第一名的身份保送全国TOP9高校,如何做到?就是踏踏实实学好每一门课。
很多家长问我孩子的专业怎么样?其实专业无所谓好坏,关键看你是否愿意学,愿意学懂、学透,而不是蜻蜓点水、人浮于事;黔驴技穷告诉我们轻浮的本领必将落出马脚,或者很快摸到天花板。
学史明理,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GPD是世界第二的两倍,但还是经不起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为什么?因为我们的GDP结构是茶叶、丝绸、瓷器等农业和手工业,和工业革命的科技相比,有着维度的差异,所以经不起打击。而今天,我们要实现强国梦,出路在哪里?在材料与物理专业,因为材料与物理关注的是微观世界,关注的维度更精细,这样未来产品的可靠性将呈现指数的增加,所以强国梦的路径在科技,在材料与物理的思维。
只要有爱,你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只要有韧性,你的人生就会更加精彩;只要做好当下,你的目标就能一个个实现。
用材料与物理的思维,改造科学的世界,实现强国的梦想。
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注:下次讲啥呢?成年的责任与担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