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切忌沦为科研打工人
冯培忠(中国矿业大学)
打工,多用于临时性的工作,且原本多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为外来务工人员 ,于是就有打工人、打工仔的名词。
前段时间有个面试,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许多非本专业的学生,本科不是本专业,甚至硕士也不是本专业,甚至差的很远,却能在研究生期间跨专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发表数篇IF很高的英文SCI论文。但是我问几个本专业最基本的知识,例如相图、共晶相图等,却是一脸茫然。基础知识、甚至概念都不熟悉,但却可以实实在在的写作和发表高IF的英文论文,说明他们都非常优秀,跨专业,肯吃苦,值得尊重!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是否也值得思考,只要干,就有现象,就可以内有外协各种丰富的先进仪器设备测出数据,就可以描绘曲线的变化趋势,就有结果,然后通过文学的语言进行描述,只要善写善辩,就可以成文,尤其工科,写的是逻辑,而不是文采,从而图文并茂,一定就可以发表,只是发哪的问题,IF高低的问题。
如果真是这样,可否筹建一批科研工厂,招聘一批熟练工的打工人,采取工厂化模式,技术部出点子、出方案,生产部车间熟练工做实验、测数据、绘图表,办公室写作班子写稿子,流水化作业,结果源源不断,文章源源不断,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皆大欢喜。
10年前,我们可能还能在车间看见很多一线工人,今天我们再去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的企业,已经很难看到太多的工人,熟练工被机器所替代;如果我们还是打工的思维模式培养,还是唯象的研究,还在崇拜论文,研究生的培养终究被科研工厂所替代,未来机器学习、就今天的CHAT GPT等必将淘汰试错性科研。
怎么避免沦为打工人?避免成为或者按照劳动密集型搞创新、搞培养?
第一,首先要吃苦,让自己成为科研的熟练工,否则毕业了拿不起放不下,长衫是否脱-难熬!
第二,深度学习,让科研不在流于数列排比、看图说话的模式,而是深度的分析,结合最基本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原理的分析,例如学机械的,不会画图、看不懂图纸,学材料的不知道相图,那就不识本专业的初心,不可避免会沦为科研打工人;
第三,加入自己的思想,甚至情感,道德、法律、社会、环境等,这样就可以做和机器不一样的工作,不至于很快的被淘汰。
再反过来想,研究生的培养是否可以采取企业模式,而不是高校模式,以培养熟练的实验操作、写作的科研打工人为逻辑培养,是否可以缩短学制,提高效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