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qit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uoqiting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博文

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第二号通知)

已有 15595 次阅读 2016-5-31 11:22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通知, 中国水论坛

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

2016825-827· 长春)

(第二号通知)

 

主办机构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

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林大学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

长春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

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吉林省水利厅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长春工程学院

 

一、背景

为了更好地研讨和解决中国面临的水问题,在国内众多专家的支持和努力下,中国水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学术研讨会,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山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中国水论坛最早于2003年由武汉大学等单位发起,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等机构主办,从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开始,使用统一的论文集封面和排版格式,以及统一的会标、会旗和办会模式,逐步形成独特的办会风格,在中国水问题研讨方面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得到了广大学者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获取详细信息可登陆网站:http://www.waterscience.cn/WRC/waterforum/

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将于2016825-827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大学、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长春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共同承办,将以“面向未来的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针对国家水安全战略需求以及国际水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研讨,尽力搭建好2016年度水科学问题学术交流平台,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安全保障提供智力支撑。

 

二、会议主题与议题

主题:面向未来的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资源自然禀赋条件先天不足,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及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进一步改变水循环过程,引起水资源总量变化及其在时空格局上的重新分配,增加洪涝、干旱等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加剧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未来我国面临的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损害等新老水问题将更加突出、相互交织,对保障水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本届大会以“面向未来的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展开多学科、多角度的深入交流和研讨,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安全保障建言献策

会议主要包括以下议题:                      

1、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变与水资源配置

(1)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成因

(2)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

(3)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质演变及风险监控

(4)水资源系统演变规律与优化配置

(5)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地区水资源配置

(6)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水资源管理

 

2、生态水文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1)水信息技术与生态水文学

(2)生态水文模型理论与技术

(3)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河流健康

(4)湿地生态水文调控与水资源调度

(5)区域水生态安全评价和生态补偿

(6)  生态水文在生态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3、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

(1)     农业用水与区域水量平衡

(2)     农业水土资源配置与调控

(3)     农业节水与水资源优化利用

(4)     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

(5)     农业水管理与流域健康水循环

(6)     水-农业-生态协调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践

4、地下水管理与污染修复

(1)地下水-地表水转化机理与模拟

(2)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环境生态效应

(3)地下水演化规律与调控

(4)地下水污染控制及修复

(5)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

(6)我国粮食主产区地下水演变与管理

5、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与技术

(1)河湖水系连通理论基础

(2)河湖水系连通关键技术

(3)人类活动对水系结构与河湖连通影响

(4)河湖水系连通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与模型

(5)河湖水系连通与洪涝风险防控

(6)河湖水系连通与海绵城市建设

6、极端气候与水循环演变

(1)极端水文气候事件的形成与演变机制

(2)洪涝事件的形成与预报

(3)干旱事件致因与演变机制

(4)极端水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与对策

(5)洪涝干旱对水系统的影响及适应

7、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1)国际河流水资源安全评价

(2)国际河流水资源冲突风险识别与协调

(3)国际河流水权与水安全

(4)国际河流洪水治理与水情协作

(5)跨国界含水层开发与管理

(6)国际河流水资源合作机制

 

三、论文提交与出版

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拟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正式出版,欢迎踊跃投稿。论文请勿涉及保密内容,入选论文正式出版时,主编有权对论文进行文字加工及必要的删改。论文文稿请用MS Word系统录入排版,可登录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网站(http://cwf2016.csp.escience.cn/)进行投稿,同时将投稿论文发送至会议专用邮箱(chinawaterforum14@163.com),投稿截止日期为2016815日,具体要求详见附件3

同时,为了给与会专家学者提供更好的成果交流平台,本届水论坛将与国际水科学领域专业期刊《WATER》联合出版一期学术专刊,题目为“Tackling Complex Water Problems in Chinaunder Changing Environment”。详细的文稿要求(如摘要、正文、图表、参考文献及排版等)见《WATER》专刊征文网页:http://www.mdpi.com/journal/water/special_issues/water_problems。投稿截止日期为2016630日。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四、优秀青年论文评选

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会议期间将组成评委会,评出10篇优秀论文,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颁发“中国水论坛2016年度十佳优秀青年论文奖”证书,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颁发奖金。

1)评选对象:35岁以下(即198211日以后出生)青年科技工作者、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曾经获得过此奖的学者不能再次申请);

2)评选要求:参加青年优秀论文奖评选的代表,必须是发表在论坛论文集上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提交论文全文;必须是在论坛上宣读的作者;在2016720日前提交申请表1份(网站下载)。

3)详细内容请浏览:http://www.waterscience.cn/WRC/wrc/qn.htm

五、会议费用

会议注册费包括会议资料费和会间餐费(住宿及往返旅费等其他费用自理),收费标准如下:

代表类别    会议注册费     论文版面费         住宿费

普通代表    1000/      150/        标间约400/天(会期3天内)

 研究生       600/                          

注:会议注册费可现场交纳。

 

六、重要日程

2016520                              发出会议第二号通知

2016630                              WATER》专刊投稿截止时间

2016720                              会议注册、参会回执、优秀青年论文申请表及展板电子版提交截止时间

201685                                发出会议第三号通知,通报初步日程安排

2016815                              提交会议论文全文截止时间

2016825-827              会议时间

 

七、会议初步安排

 

时间

主要议程

参与人员

2016825

全天报到

参会人员

2016826日上午

开幕式、合影

全体参会人员

2016826日上午

特邀报告

报告人:院士、著名学者

2016826日下午

分会报告

报告人:国内相关学者,期间安排

1小时自由讨论,展板介绍

2016826日晚

中国水论坛协调会

本届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拟申报第十五届中国水论坛单位的代表

2016827日上午

分会报告

报告人:国内相关学者,期间安排

1小时自由讨论,展板介绍

2016827日下午

特邀报告;

闭幕式

报告人:院士、著名学者;

全体参会人员

八、会场安排及学术考察

1会场、住宿、饮食

会议地点:华天大酒店(长春市景阳大路2288号)

参会代表可自行安排食宿,也可以通过会议组委会进行安排。

大会不安排接站,具体报到路线将在第3轮通知中告知。

不住会代表,如需要在会议期间用餐,请报到时与会务组联系,按餐费标准收费。

2会后考察  

828-829日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及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基地考察,自愿参加,费用自理,提前报名。

如果有其它需求,可与会务组联系。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1:沈  红,电话:0431-8554231113610784975

联系人2:李鸿雁,电话:13756257761

报名及投稿方式:可登录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网站(http://cwf2016.csp.escience.cn/)进行注册和投稿,同时将参会回执表和投稿论文发送至会议专用邮箱(chinawaterforum14@163.com)

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组委会秘书处

邮政编码:130102

 


附件1:学术指导委员会与会议组织委员会

学术指导委员会

 问:(排名不分先后)

钱正英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集 (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禹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鸿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 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兴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九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佩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登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曲久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勇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  伟(中国工程院院士)

茆  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 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四一 (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水利部原副部长)

郭生练 (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副省长)

 

 席:(排名不分先后)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学钰    吉林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  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谦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建云    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绍忠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  超    河海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夏  军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志峰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升乐 (山东大学)

陈  进 (长江科学院)

陈  喜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敏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陈森林 (武汉大学)

陈晓宏 (中山大学)

陈兴伟 (福建师范大学)

陈亚宁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

陈永勤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

陈元芳 (河海大学)

程春田 (大连理工大学)

程根伟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程晓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灾所)

崔保山 (北京师范大学)

邓  伟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丁永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

段青云 (北京师范大学)

冯  平 (天津大学)

冯启言 (中国矿业大学)

傅  春 (南昌大学)

傅旭东  (清华大学)

高俊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高彦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韩宇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郝芳华 (北京师范大学)

郝振纯 (河海大学)

何立新 (河北工程大学)

贺缠生 (兰州大学)

黄  强 (西安理工大学)

黄冠华 (中国农业大学)

黄国和 (华北电力大学)

黄河清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纪昌明 (华北电力大学)

贾绍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贾仰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金菊良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靳孟贵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

康跃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和跃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

李怀恩 (西安理工大学)

李丽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万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李永平 (华北电力大学)

李小雁 (北京师范大学)

李原园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李致家 (河海大学)

梁  川 (四川大学)

梁秀娟 (吉林大学)

刘俊国 (南方科技大学)

刘  恒 (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刘廷玺 (内蒙古农业大学)

吕宪国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马  静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编辑部)

马光文 (四川大学)

梅亚东 (武汉大学)

莫兴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庞进武 (水利部)

庞忠和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裴源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千怀遂 (广州大学)

邱国玉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深圳))

任  理 (中国农业大学)

任立良 (河海大学)

阮本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沈  冰 (西安理工大学)

沈福兴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沈彦俊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

史晓刚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水土研究所)

宋献方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宋星原 (武汉大学)

宋长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苏小四 (吉林大学)

汤秋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汤鑫华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唐常源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田富强 (清华大学)

万育生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

王  磊 (英国地质调查局)

王根绪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王乃昂 (兰州大学)

王勤学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王树谦 (河北工程大学)

王学雷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忠静 (清华大学)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吴永祥 (南京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

吴泽宁 (郑州大学)

伍新木 (武汉大学)

肖长来 (吉林大学)

谢  平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谢新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资源所)

谢正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

熊立华 (武汉大学)

胥毅军 (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

徐宗学 (北京师范大学)

许崇育 (挪威奥斯陆大学地学系)

许天福 (吉林大学)

许唯临 (四川大学)

许新宜 (北京师范大学)

许有鹏 (南京大学)

严登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阎百兴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杨大文 (清华大学)

杨金忠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晓柳 (北京大学)

杨永辉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姚治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于静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于云江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于洪民 (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余钟波 (河海大学)

曾光明 (湖南大学)

张  翔 (武汉大学)

张保祥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张仓荣 (台湾大学)

张成才 (郑州大学)

张兆吉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章光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赵建世 (清华大学)

赵文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周惠成 (大连理工大学)

周建中 (华中科技大学)

左  强 (中国农业大学)

 

 

 

 

 

 

 

会议组织委员会

 席:

何兴元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夏  军 (中国水论坛常设组委会主席、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友宏 (吉林大学副校长、教授)

韩宇鸿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孙成军  (长春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冯  江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黄铁青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左其亭 (中国水论坛常设组委会秘书长、郑州大学教授)

 

 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卞建民(吉林大学)

蔡卓研 (长春市科学技术协会)

曹建廷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曹永强 (辽宁师范大学)

陈  骥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

陈  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陈俊旭 (云南大学)

陈晓宏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陈永勤 (香港中文大学)

陈远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丛振涛 (清华大学)

戴长雷 (黑龙江大学)

窦  明 (郑州大学)

冯  起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付  强 (东北农业大学)

高枞亭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何新林  (新疆石河子大学)

胡德胜 (西安交通大学)

黄国如 (华南理工大学)

黄河清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姜付仁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姜  明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金菊良 (合肥工业大学)

李保珠 (昆明理工大学)

李发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海明 (天津科技大学)

李鸿雁 (吉林大学)

凌敏华 (郑州大学)

刘国东 (四川大学)

刘时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娄军海 (吉林省水利厅)

卢文喜 (吉林大学)

栾清华 (河北工程大学)

吕海深 (河海大学)

倪广恒 (清华大学)

钱  鞠 (兰州大学)

乔云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邱国玉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深圳))

宋  晓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宋继林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宋进喜 (西北大学)

宋松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宋长春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孙福宝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唐常源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王  栋 (南京大学)

王  权 (日本静冈大学教授)

王富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王国庆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王红瑞 (北京师范大学)

王会肖 (北京师范大学)

王建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王勤学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主席研究官)

王仕琴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

王文圣 (四川大学)

王中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王宗志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吴锦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吴正方 (东北师范大学)

熊立华 (武汉大学)

徐宗学 (北京师范大学)

许继军 (长江科学院)

许士国 (大连理工大学)

许月萍 (浙江大学)

尹志刚 (长春工程学院)

张  强 (中山大学)

张仓荣 (台湾大学)

张代青 (昆明理工大学)

张洪波 (长安大学)

张捷斌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张利平 (武汉大学)

张士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喜英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

张祥伟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张晓军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

张修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张学成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水资源研究院)

赵莉花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编辑部)

赵勇胜 (吉林大学)

周  丰 (北京大学)

周德民 (首都师范大学)

周买春 (华南农业大学)

周念清 (同济大学)

 

秘书长:章光新

副秘书长:李鸿雁沈红鲍新华李爽冯波范伟李红艳张蕾刘玉玉李峰平

 


附件2:报名回执表

 

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参会回执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

 

职称

 

邮政编码

 

通信地址

 

电话

手机

 

常用E-mail

 

论文/报告

题目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是否做

口头报告

是否申请青年

优秀论文奖评选

是否有

展板展示

展板是否需要

会务组制作

是否携

陪同人员

有(人数:   人)

选择酒店

房间类型

商务双床房    商务大床房

备注:













注:1. 请参会人员务必完整填写回执的各项内容;

2. 请务必在2016720前提交参会回执(发送至chinawaterforum14@163.com);

3. 选项请复制R填写;              

4. 论坛将安排展板展示,如需要请提前做好准备,每个参会代表限一张。展板需做成易拉宝形式,尺寸:80×200 cm。如需要会务组帮忙制作,请注明,制作费200/张。

5. 未尽事宜,请您随时和会务组联系。


附件3:稿件要求

 

1.内容要求

   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练达。

2.格式要求

   论文请用中文MS Word20032007版本录入,上下边距63.5px,左右边距47.75px(即word默认边距)

 (三号黑体居中)、作者(四号仿宋居中)、作者单位(五号宋体居中,含城市名称、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并用逗号分开)

 (小五号宋体字+Times New Roman1.15倍行距)中文摘要忌指示性,并勿超出500字;英文摘要要求实质性内容

关键词中文关键词:3~8个,各词间用分隔

基金项目(篇首页脚注)注明基金、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篇首页脚注)包括作者出生年、性别、籍贯、单位、职称、研究方向、E-mail

 (五号宋体字+Times New Roman1.15倍行距)文章可分段落;正文一级、二级、三级标题分别为11.11.1.1 ,编号左起顶格,后空一字;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km2kg等。面积请勿用表示,而要换算为公顷,用hm2表示。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表名:小五号宋体+Times New Roman)表格请制成三线表,直接列入文内,并在表上标明中英文表题。

 (图名:小五号宋体+Times New Roman)插图请绘制清晰,在正文中留出插图位置,并在图下标明中英文图题。

参考文献(文题小四号黑体居中,其它为小五宋体+Times New Roman)按文中出现顺序用方括号上角标(如[1])标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b.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起止页码.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d.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f.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g.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567-981443.html

上一篇:和谐论:理论·方法·应用(第二版)介绍
下一篇:《水资源学教程(第二版)》教材正式出版!
收藏 IP: 222.22.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