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qit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uoqiting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

博文

关于我国大学生学习问题的深度调查和系统建议 精选

已有 11647 次阅读 2017-11-28 18:52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学生, 学习问题

 

   

全文免费下载:http://xbskb.ncwu.edu.cn/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705026

 

 

摘要学习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务,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着多方面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降低了我国大学生的综合水平和竞争力。文章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问题,通过课堂调研、交流座谈、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和体会,对大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学生、教师、高校及国家等多层次、多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学习问题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源。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大学生学习为目的,提出了系统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大学生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途径。

 

一、调查过程与方法

(略) 

 

二、我国大学生学习存在问题总结

目前我国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单纯由学生自身造成,而是一个全方位、多方面的综合问题。从国家层面而言,虽然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藩篱;从高校层面而言,多数高校教育理念不完善,将资源和精力更多的投入于研究生培养和人才引进,过度追求短期指标的提升,忽略了对大学生的管理培养和长期的校风积淀[8];从教、学过程而言,教师授课质量不高、学生上课缺乏兴趣和动力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9-1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缺乏积极性。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下对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根源进行梳理和深度剖析。

(一)问题梳理

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清,易受外界诱惑而迷失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体会,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上大学的原因、目的以及大学阶段在人生规划中的定位和作用缺乏清晰的认知,导致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加之互联网、网络游戏和各类娱乐活动的诱惑以及学生自控能力的缺乏,容易导致大学生陷入“自由散漫—考前突击—自由散漫”的恶性循环,导致自身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整个大学阶段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学生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动力和毅力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并没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也缺少坚持不懈追求自我提升的动力和毅力,仅仅将“学习”看成是需要应付的任务,仅仅追求顺利通过考试和毕业,无法保持健康的学习态度,主动学习意识几乎丧失殆尽,对于课堂学习之外的专业知识积累与综合素质提升更是一片空白。即使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有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的计划,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只有“三天热度”,更难以抵抗互联网、网络游戏等外界诱惑,仅有部分或少数学生真正能坚持自己的目标并切实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对上课缺乏正确认识,课堂学习态度不端正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课堂出勤率偏低,存在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甚至无故缺课等现象。部分学生缺乏对上课的正确认识,不能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缺勤导致的专业知识缺失又使缺课学生难以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形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局面,容易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造成恶性循环。

学习状态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大学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活动,其中各种补习班、考证、专利和论文代理等不良宣传的影响,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并对其学习理念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引导,导致学生将精力更多投入各种评优评先活动中,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也存在管理上的漏洞,比如,班级和宿舍管理不善,容易导致班级和宿舍学习风气偏离,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部分学生之间容易互相影响,产生集体上网玩游戏、利用上课时间做兼职等不良现象。

不适应大学生活,缺乏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经验

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具有更多的诱惑,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环境的改变容易导致大学生难以妥善处理自身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受到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甚至迷失自我。例如,未能平衡学习与业余生活关系的学生,往往会醉心于各项娱乐活动;未能将时间在上课与考研间合理分配的学生,往往会因考研而耽误课程的学习,导致挂科而得不偿失;未能明辨学习与评优之间主次关系的学生,往往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追求某些对自身没有意义的低水平专利、论文和考证等“成果”,甚至因为兼职、创业等眼前利益,而荒废了最重要的专业学习。如果大学生未能较好地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并合理处理自身与外界事物的关系,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长远发展,甚至会导致留级、退学等不良后果。

 

(二)问题剖析

(略)

 

三、对促进我国大学生学习的系统建议

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学习问题的深入梳理和剖析,笔者发现其问题存在形式及根源表现在多方面,不是一个点上、一个面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提出“一揽子”建议,进行系统治理。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学习问题似乎只涉及学生自身的原因,但实际上,大学生学习问题绝不仅与学生自身有关,同时也涉及到教师授课、高校管理、国家导向等与之关联的许多方面,包括现行教育制度、高校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工作重点、教师上课情况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循序渐进改革。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学习问题不是一时所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过程积累。一个单位可以通过引进几个顶尖人才,快速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校风学风的培养,需要多年的积累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治学方法以及国家、高校、教师及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图1中,针对我国大学生学习问题,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高校教学管理和国家社会导向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

 

 

针对大学生学习问题的系统建议

 

(一)改革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创新宣传方法,占领宣传制高点

1)把好入学前1个月的教育之门。建议专门安排新生入学1个月的校情教育。可以提前入学2周再加上开学前两周,共1个月。内容包括:军训、学校介绍(包括学风、校训)、学院介绍(包括院风、院训)、知名学者介绍、知名学者报告。从入学就占领宣传制高点。

2)加强大学一年级学生思想教育。定期安排高年级学生对一年级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帮助,并向其介绍高年级优秀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发挥榜样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大学学习的目的、作用和重要性,使其自觉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部分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传播“平时不用学习,考前突击”、“某某课不用上也没事”等错误的学习思想

(二)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大学教学软环境

1)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把知名教授“拉”到课堂上来。组建以教授、副教授牵头的教学团队,让高水平教授给学生上课,青年教师助课,使青年教师在助课中得到教学锻炼和磨练。在评职称时,青年教师完成助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任务即认为教学合格。让没有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独立上课,可能对青年教师是一种锻炼,但对大学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减轻对上课老师的其他压力,减少除教学以外对教师的评比,加大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师评比中所占的比重。鼓励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而不是只注重科研。

2)建议学校设立教师脱岗轮训制度,开办继续教育培训班。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脱岗学习一周,集中学习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正能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在教学方式方面,鼓励老师采取引导式教学,丰富上课内容和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加强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大班授课,可以安排1-2名主讲老师和多名助教,采用大班上课和分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在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做到1名老师或助教负责带领20-30人进行讨论交流。

4)改变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提高课堂平时表现在考核中所占比重,并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使学生在高效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体系和健康的外部学习环境

1)建议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班主任制度。一个班主任对一个班的学生负责,加强班级层面的管理,使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解答。并定期对班主任及班级情况进行考核,对班主任设置合适的奖惩措施,防止出现班主任无责任心、无作为的现象。不断查补目前我国大学生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消除管理空隙,为大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2)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不定期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对在宿舍玩游戏、旷课睡觉等现象进行一定的批评教育;限制宿舍内游戏网速,实行整点断网措施,以改善学生在宿舍玩游戏现象;在学生之间实行“一帮一”等互帮互助措施,以成绩较好学生带动成绩较差学生,提高学生相互之间的责任感,促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四)优化布局不同学年的教育工作重点

1)入学阶段:入学阶段是学生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阶段,也是思想和学习状态受外界影响最显著,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因此一定要抓紧入学阶段对新生的教育工作。主要表现为思想教育和校风校情教育,使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在入学阶段就树立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态度。

2)一年级:大学一年级的管理工作应该放在“抓学习、抓纪律、抓思想教育”,填补父母管教空缺、填补紧张学习空缺,填补教学目标转移空缺,以让学生慢慢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树立“以学为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很多学校一年级刚入学各种活动很多,比如,各种晚会、体育比赛、音乐比赛、运动会等,甚至很多活动拉一年级去充人数。这种做法非常不妥,一方面,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学活动多、可以少学习”的错误印象;另一方面,浪费许多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习很难扎实,这与大学一年级需要学习许多扎实基础课不符;再一方面,容易让学生到高年级后迷失方向。据调查,大多数学生挂科、留级或退学是因为一年级成绩问题。针对目前对一年级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建议将大学各种活动的重心转移到二年级和三年级。

3)高年级:经过一年级的磨练,高年级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且相对一年级课程压力逐渐减小,此时更应该抓紧对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管理。首先,建议在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专业课程设计、课程实践、认识实习等可以有效巩固和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教学环节;其次,学校可以积极筹办各类专业学术讲座和思想教育讲座,以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巩固提升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还可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为学生日后就业或读研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本专业考研就业情况,邀请本专业高水平专家教授作报告,向大学生讲解本专业考研就业前景及未来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向高层次高水平目标努力,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和竞争能力。

4)毕业班:对毕业班学生,可以针对其读研或就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对读研的学生,在毕业班阶段可以对其提前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和学术素养的培养教育,使其提前进入科研状态,做到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良好衔接;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可以针对其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等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

(五)尊重教育规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1)国家在对学校进行考核评级时,不能一味考虑科研成果产出指标,而要长远考虑,更加注重大学教学质量对高校水平的长效作用。建议将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实实在在纳入高校考核体系,如在考核时综合考虑学生平均绩点、上课、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以及教师教评情况、高校精品课程数量及质量等因素,对高校水平进行综合考核。

2)某些考试、比赛宣传有悖教育规律和正确的教学理念,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建议学校回归到正确的教育轨道,形成长久的学风和校训,不要为暂时的名利和成绩所约束。建议学校取消某些没有意义的考试、比赛;做好宣传工作,促进学生从理性和自身发展角度选择合适的考试、比赛。比如,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与各种评优评先、奖学金、免试研究生推荐挂钩,导致学生在专利申报、论文发表方面造假。建议学校在这一事情上“急刹车”,严格规范各类评优评先中对科技创新的要求,限制或降低专利、论文等低水平成果在评优评先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健康公平的体制激励下真正做到科技创新。

3)社会在选拔大学生时,不能一味只考虑学生就读的高校层次,而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考察,尤其是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建议社会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重点考察学生在校绩点和实践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标注: 

左其亭,王豪杰,郝林钢,等.关于我国大学生学习问题的深度调查和系统建议[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33(5):107-112. 
 ZUO Qiting,WANG Haojie,HAO Lingang,et al.Deep Investigation and Systematic Suggestion on the Learning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J].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2017,33(5):107-1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567-1087310.html

上一篇:《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的应用规则与关键问题》一文,欢迎讨论!
下一篇: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和谐度方程(HDE)评价方法【论文浏览】
收藏 IP: 125.46.17.*| 热度|

6 周少祥 黄永义 邹谋炎 杨正瓴 汪啸 程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