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组学不仅让分子生物实验室的研究者们感兴趣,连自然博物馆类的学术部门也对基因组学产生浓厚的兴趣。2014年12月12日,美国史密森学会宣布成立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Biodiversity Genomics),以加速获取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DNA数据。
尽管这一刻有些姗姗来迟,但史密森学会毕竟已迈出了这具有风向标的一步,对未来的自然史以及动植物研究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事实上,对傲娇的史密森学会来说,如果没有其他科研工作单位给予他们的一记重拳,他们很难会回过头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做得太棒了,拥有上亿的动植物标本以及众多一流的动植物专家。
2014年12月,由华大基因领衔的20多家国际研究机构在Science等杂志上,以专刊的形式发表了48种鸟类基因组数据,这些数据对揭示鸟类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项目的大多数参与者并不是鸟类专家,但是他们却做到了比鸟类学专家更为漂亮的研究工作。另外,昆虫的基因组数据,也被挖掘出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一切让动植物学家以及生态学家们有些坐立不安,同样感到不安的还有史密森学会,尽管拥有1.4亿以上的标本数,但是大多数标本只是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在物种分类、标本储藏等方面史密森学会拥有无法匹敌的地位,但是在物种的分子进化方面却相对落后一大截,大量的标本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科学价值。
未来,史密森学会将每年投入1000万美元在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所的项目上,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所也将专注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DiversityGenomics: What are the origins of life and how are species related across the globe?
·EvolutionaryGenomics: How does the blueprint of life vary among individuals and species and whatdoes this mean for their ability to adapt?
·EcologicalGenomics: How do ecosystems work and what makes them resilient to change?
·ConservationGenomics: How do we sustain biodiversity and protect species and ecosystems?
事实上,史密森学会并不是此刻才觉醒起来,早在数年前,它就同美国NIH进行合作,共同筹划了一个有关人类基因的展览项目,以向公众普及有关基因、基因与健康方面的科普知识。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科研工作——小尖吻浣熊的发现。2013年8月15日,哺乳动物学家克里斯托弗•海尔根(Kristofer Helgen)得益于对小尖吻浣熊(Bassaricyon neblina)的基因组比对,最终确认了Olinguito(小尖吻浣熊)这一新物种,让史密森学会在全世界面前赚足了眼光。但此后史密森学会并没有大举进入物种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直至去年12月份。
就在史密森宣布向动植物基因组迈进时,有很多人并不是很看好史密森学会的这一举动,因为它们相比其他的科研机构,显然在这一前沿领域有些迟缓。然而反观国内,这种跨领域的屏障正被知识结构所桎梏,好在国内目前陆陆续续崛起的测序公司唤醒动植物研究者们对这方面的关注。只不过,这仍需要一段时间,至于国内博物馆里的标本则要沉睡更长的一段时间。
更多阅读
Global Genome Initiative http://www.mnh.si.edu/ggi/
Smithsonian Launches Major New Initiative to Better Understand Life on Earth
美史密森学会成立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所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1216/c1007-26215136.html
另见:http://www.btreview.net/archives/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