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SCIE期刊影响因子公布后,议论尤其多。特别引人关注的是,《结晶学报A辑》的影响因子发生突变,从去年的2.05到今年的49.9,排名从中等偏上一下跃居7347种期刊的第2位。毫无疑问,结晶学报A辑的水平没这么高,上面的大多数论文也就是普通学术论文的水平。乍一看,一个铁的例证出现了,影响因子不能反映期刊及其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于是乎,一大堆批评SCI和影响因子的评论出现了(博客、评论太多,抱歉无法一一引用,仅列一篇因为借用了其中很形象的突变一词,《赵基明:影响因子突变的提醒》)。
个例不能否定整体
其实,还有大家没注意到的,大前年有一生物信息学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影响因子24.4,也是由于一篇被引几千次的论文突变为top期刊,被科学院分区分到了一区。第二年该期刊影响因子回归自然4点多。
仔细找找,例子还会有。但大家别忘了,影响因子是比较六七千种期刊的相对影响力。它对个别期刊的评价失准,并不能否定它对整体评价的有效性。打个比方,我们中国人中出了几个另类(例子大家随便想,从商纣、李大师到校园门口杀害儿童的杀人犯),是否就应该否定全体中国人的道德、文化素质。当然不可以。这些个体属于统计上的outlier,异常值、无关项。
科学网的读者和作者都是有科学素质的,相信这一点很多人只是忽视了,我简单提个醒就够了。
确需改良,已有改良,还可进一步改良
SCI和影响因子有没有问题呢?包括我在内的一批网友坚信,它们是现有评价指标中最客观的、最可信的。它们也只是现有评价指标中最好的,但远远不完美。
第一个问题,赵基明老师也指出来了,影响因子统计时间区间太窄。这可能与其发源于统计分析遗传学等快速发展的学科有关,快速发展的学科,很多论文引用也就两三年的事,所以他们影响因子只统计两年的。但很多传统学科,引用率的半衰期很长,两年还没到引用高峰期。这是影响因子的第一大不足。可喜的是,最近(记不清了,可能是去年),SCI除了两年影响因子外,同时公布五年影响因子。另外,期刊的半衰期和即年指标(Immediacy Index)是对影响因子的很好补充。
第二个问题,影响因子统计的是期刊论文被引用的平均值。正如大家看到的《结晶学报A辑》的例子,平均值受极端值影响很大。我再举一个极端例子,把如果比尔盖茨带着他500亿美元的财富搬到我国一个25万人口的贫困县,这个县的人均财富变成了20万美元,人均140万人民币,看人均财富,简直是首富之县。看了这个例子,今后再看到报纸上说“人均收入多少多少”,就别太当真了。我们呼吁SCI的主办单位,Thomson Reuters.,引进基于引用次数中值median的评价指标。关于中值和平均值的区别,wiki和百度知道都可以查到。
第三个问题,引用一次和一次并不一样。写过论文做过科研的人都知道,一篇论文中引的那些文献,多数都是交代背景时简单提一下,真正对论文推动大的也就少数几篇论文,这几篇的贡献远远大于大多数其他引文。引文评价的根本就是要反映作者、论文或期刊对科学的贡献大小。透露一个小秘密,我们实验室在此方面正在进行尝试,以期提出一种更接近实际贡献的引文评价指标。
中国社会离不开客观评价指标
中学学化学时,经常看到的一个词是“理想状态下”。大学读了生物学专业,这个词从课本中几乎销声匿迹了。理想状态很少是自然界的实际状态,几乎没有,甚至彻底没有(我是外行,猜猜而已)。
学术评价,理想状态是什么呢?同行评议。但同行评议要求很高,首先同行必须懂被评价的内容,在学科高度分化的时代,找同行越来越难,尤其是国内省市内找同行;其次要求同行和被评价人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既不害人也不无原则说好话。这一点在当今中国社会,很难、很难、很难、很难。再有是同行要有时间有精力,不能草率应付。想想,满足每一项都很难,满足三项的同行评议可以说少之又少。
我不同意有的网友的说法“再烂的同行评价也比SCI强”。将来,我国科研群体足够大了,足够国际化了,我们科研人员的素质足够了,不讲人情世故了,科研人员不再每天忙得头晕脑胀了,我们的学术环境接近理想化状态了,同行评价才慢慢适用了。那时,也许我们可以淘汰SCI及其衍生品了。
引用率是最难作假的。
一个人可以打电话请评审人(论文、奖励或项目)高抬贵手,但他永远无法给全世界同行打电话,要每一个同行引用自己的论文。
关于引文评价的另外一些改进,相信会使引文评价体系越来越科学。一、去除自引,不仅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自引,而是全部作者的自引。这一点在很多单位评职称时已经采用。二、抛开期刊影响因子和SCI收录论文总数,看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考察他的H因子。H因子的详情请读者自己从google搜吧,值得提一下的是,H因子更接近统计上的非参数检验的理念,受极端值影响小。三、引文频率学科间差异很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一些单位开始考虑按学科分开评价。
呼吁广大网友对SCI以及其他基于引文的评价体系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我不是他们公司的,但我们科学界需要他们,他们的改进就是我们科研学术软环境的改善。请大家积极一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