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先生”——兼说为什么可以称屠呦呦为先生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屠呦呦先生,科学网上一片祝贺、欢庆 之声。有些年轻的同志有疑问了?屠呦呦不是女同胞吗,怎么能够称呼她为先生呢?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把先生这个词从头说起。
古代汉语最早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因此,先生就是先出生的,先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后来,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组成的词,先生这个词早期的意思是父兄,是长辈。春秋时期的著作《论语》里记载,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色难(和颜悦色才难能可贵)。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仅仅有事情“弟子”抢着做,有好吃的让“先生”享用,这就能够算是孝了吗?)这里的“先生”与“弟子”相对称,就是父兄的意思。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用法。
后来,先生就不光是指自己家族中的长辈、父兄了。到了战国时期,就把社会上年长而又学问的人,尊称为先生。所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书籍中,就到处可见对话中称对方为先生。如墨子与程子对话,程子对墨子说:“若先生之言,则是不誉禹、不毁桀纣也”,这里的先生指墨子。《孟子》中记载说,孟子碰到宋牼,孟子问宋牼要到哪里去:“先生将何之?”这里的先生指宋牼。以后,又把“年长”这个条件放宽了,只要是尊敬对方,就可以称对方为先生,当然一般还总是指有学问的人。这样的尊称,从战国时代起一直用到现代。
先生是一个对他人的尊称。有的字书、辞书上说,先生也有作自称的,他们举例如《史记·三代世表补》:“张夫子问褚先生…”,说褚先生是褚少孙自称;如《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说是陶渊明自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那些文章是以第三人称的口气来叙述的,这里的“先生”是假借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因而并不能算自称。
从总体上说,教师是一类有学问的人。所以,后世尊称教师为先生(把一般教师称为老师是近代学校兴起后才有的称呼)。直到我读书时的五六十年代,我和我的同学们都仍然是把先生与老师混着称呼的,即有时候称先生,有时候称老师,称有的教师为先生,有的称老师。我们的家长则把教师这个职业和对教师当面的称呼都称为先生,让我们在学校里要听先生的话——无论男女教师都称先生。
千百年来,除了教师之外,人们把所有主要依靠脑力贡献社会维持生计的人也都称为先生——无论是对其职业还是对其本人的称呼。如,称医生为郎中先生,称会计为帐房先生,称说书艺人为说书先生,称画师为画画先生,称堪舆者为阴阳先生(风水先生),称算命者为算命先生,如此等等,当面的称呼则一律为先生。——与之相对照的主要依靠体力维持生计的人或手工业者,则没有这样的称呼,对他们的职业一般称“匠”,如木匠、铁匠、泥瓦匠(泥水匠)、铜匠、银匠、石匠等等,面称则为师傅。
到了清末,西方的称呼传入我国。Mister X 是英语对于一般男人X 的普通称呼,人们把Mister翻译成先生,于是,中国人也就有了张先生、王先生等对于普通人的称呼。对人的这种称呼不卑也不亢,平平常常,在民国期间最为流行,到五十年代初仍然盛行。我小时候,邻居之间年龄相差不特别悬殊的男主人相互仍然用张先生、李先生这样称呼。在街上相互不熟悉的男人之间打招呼,比如问路等,也可以称对方先生。同时,受英语的影响,把丈夫称为先生的说法也开始流行。女人们说话时称对方的丈夫为“你家先生”、“你的先生”,称自己丈夫为“我家先生”、“我的先生”等等。
五十年代开始,从共产党和革命组织开始的互称同志的习惯逐步走向全社会,“先生”的称呼被“同志”所取代(在更早的时候,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同志只是“党内”的称呼。虽然这是一个古老的词汇,表示志同道合的人,但是在这两个党内用的较多,他们都是受了苏俄的影响,把俄语товарищ翻译成同志)。那时候,人们也以王同志、李同志相称,街上不相识的则称同志。但是,王同志、李同志这样的称呼不久就被老王、小李之类听起来更亲切的称呼所取代,而不相识的仍然称同志。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同志这个称呼仍然在用,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先生”这个称呼“复辟”了,几乎恢复到50年代初的状态,称人为先生似乎更加对人尊重一些。
但是,即使是盛行互称同志的年代,仍然保留着对一部分人尊称为“先生”的用法。这个从战国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在“阶级斗争”盛行,各类人物相互斗得天昏地暗的年代,也还是保存的下来。这是因为这些人实在是德高望重,具有高深的专门知识,又不明显介入各派政治斗争,他们往往不是共产党内的人士,也没有什么大的政治权力,所以,他们相对较少地被残酷斗争,人们仍然尊敬地称呼他们为先生。例如,我读书的时候,我们的系主任杨承宗先生——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的学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用铀的提炼者——就一直被所有的人称为杨先生,我没有听到过第二种称呼(包括杨主任、杨所长,以后是否被人称杨校长不得而知,我相信即使有人这样称也是外来的不熟悉的人)。(关于杨先生的事迹见《乐只君子,邦家之光——纪念杨承宗先生》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502811.html )。改革开放之后,尊称有学问之人为先生的这个传统也继续被发扬,不要说对于年高德昭者,就是略逊N筹者,也可以被尊称为先生。
传统的汉语词汇是没有阴性阳性这样的变格的。子,可以说男的,也可以是女的。先生也是如此,从来没有说一定要是男人。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是男子占着社会的主导地位,“良家妇女”的活动被限制在闺门之内。所以,很多字词自然而然地被男子所占有。例如,在封建社会,做官的一定是男人,官这个字不用注明就是男人,宫廷内女子做的官,便要说“女官”。本来,子是可男可女,但是后来也被男人所垄断,女人就要另称女子。说书先生,在较早时期,也特指男的,《红楼梦》里让女人说书,就特称为女先生。所以,千年以来,先生这个词也只被男人所占有。
到了近代社会,我们被迫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大量好东西被我们学来,男女平权就是其中的一种。以秋瑾为代表的先知先觉的女士冲破牢笼,勇敢地参加了反对满清政府的斗争。一些女士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学习文化,学习科学,参加政治斗争,参加经济建设,参加文化教育活动。有些人还得到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她们的学问、智慧、勇气、道德文章,她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比起男子来毫不逊色,她们得到了人们的尊崇,人们也把“先生”这个称呼赋予了她们。像何香凝、宋庆龄这样的政治家,杨荫榆、冰心、杨绛这样的教育家、文学家,吴健雄、何泽慧这样的科学家等等,人们都尊称她们为先生。这是一种男女平权的产物,社会进步的表现。而这种说法正是基于千年以来对有学问之人尊称先生的传统。
近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先生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的荣耀,也是中国女性的荣耀。人们在文章中称屠呦呦先生也只是对她的一个尊称而已。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很正常的称呼,与英语Mister、Mistress或Miss之类的称呼并没有关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