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取消211、985”的张校长讲话所想到的
前几天,由于中南大学校长的一篇讲话,引起了一番关于废除211、985的流言和议论。我对于是否废除211或985并不很感兴趣,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总不可能对所有的高等学校一样看待,一样拨款。国家永远有国家的重点。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不同,并不是全民的义务教育,所以,不能说有211、985工程就是对其他学校、对学生有歧视。国家和老百姓不可能把北大、清华与蓝翔或者某某地区的什么学院一样看待,这是很显然的事实。
我感兴趣的是中南大学张尧学校长的讲话,科学网新闻上转载的《新京报》的报道这样说:
张尧学在谈到该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太少时,提到为何要重视ESI表示,“现在国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是按几个要素法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
“去年(学校的)‘985’已经到期,新一轮建设还没有启动。”昨日,张尧学接受新京报记者电话求证时指出,目前,教育部和财政部在研究制定相关规定,“可能会按照国家需要、学校办学好坏拨款。”
上面两段话中第一段引号中的内容确实是张校长的讲话,与中南大学网站上登载的全文是一致的,包括不通顺的地方,也一字不差。为什么在教育部网站明确表示211、985工程不会废除之后,我还要把这段话拿出来说事呢?因为这段话反映了我们的大学校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方针。
张校长说,中南大学“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太少。为什么要重视ESI呢?”因为在211、985之后,教育部对大学的考核将有“几个要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因此,学校必须对此作好准备。
在这里,学校的工作似乎并不是本来就应当做些什么,而是随着教育部或其他领导部门的考核指标而变化的。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就是为了实现教育部或其他领导部门的考核指标。大学校长们的工作就是对于上面已有的或可能将要有的政策,也就是这些考核指标,作出对策。但是教育部和其他领导部门的这些考核标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学校的校长们就很辛苦了,他们都必须派人打听到教育部和其他领导部门的各种动向,然后对于这些人传回来的大道或小道消息进行分析,以确定学校的工作重点,争取在这些考核指标上得到好的成绩。
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中南大学一个学校才有呢?显然不是,我们每一个在大学里工作的人都知道,每个学校都是如此,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中南大学的张校长只是我国大学校长的一个典型或曰一个典范。“典”,就是标准;“型”,或者“范”就是模子。
校一级是如此,校以下的“院、系”也是如此。院长、系主任也在随时揣摩着学校一级制定或可能要制定的政策,然后商量出自己单位的对策。
日常工作是如此,而轮到申报什么重点(从国家、省部到学校的各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等等)、什么奖励(同样从国家到省部到学校的种类繁多的各种奖励)以及迎接各种各样的检查、验收的时候,更是使出全部解数,去“实现”更准确地说是去“凑出来”甚至“造出来”各种数据,去“达到”先是预测的然后是正式公布的各种规范、标准或指标。
总而言之,我们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得到”一系列数据,去“应付”或者“对付”上面的各种条条,力争出色地“达标”。多少年来,我们对于这一套已经看惯了,许多人也已经干惯了。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会感到无所措手足:“我们难道不应该做这些吗”?
我想,我们也应当问一下:
我们的大学是不是一定要被种种指标牵着走?是不是一定要被一次又一次地考核?我们的大学校长是不是一定要像小学生那样的被管理?他们能不能不去窥测“上意”从而专门去应付,去搞对策?——所谓钱学森之问是不是就就在上面的这些问题之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