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标新立异须有确凿证据,考证不是讲故事 精选

已有 8240 次阅读 2014-11-15 07:34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咬文嚼字, 诗经, 标新立异, 参差, 借代

标新立异须有确凿证据,考证不是讲故事

——评《咬文嚼字》《“参差”本为乐器》文

《咬文嚼字》杂志第11期登载一篇文章《“参差”本为乐器》,而且放在该刊的新浪博客上推荐给读者。一般地说,刊物在网上作为像广告一样推出的文章似乎应当是该刊物上水平较高、拿得出手的东西。

这篇文章并不长,其中心论点是:参差的本义是一种乐器,而长短不齐则是其引申义。这似乎有些新意,因为我们都知道,参差的意思是不齐,现在作者告诉我们这竟然只是一个引申义。

该文说:“追根溯源,“参差”本为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其根据是《九歌·湘君》里有这样的句子:“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据作者说,这两句句子是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为妻。一天,姐妹俩梳妆打扮,乘着小舟去寻找夫君。清澈的江水映照着两人的倩影,姐妹俩心情愉悦,便从怀中取出‘参差’, 吹着欢乐轻快的曲子。吹着吹着,两人心中不禁升起淡淡的哀怨:‘夫君啊夫君,见不到你,这参差声里的一片思情,有谁理会?’

故事是很动听的,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并不足以“标新立异”,因为《诗经》的开篇第一首《关雎》里边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句子,那里的“参差”便是长短不齐的意思。两千多年以来,人们基本上公认《关雎》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而《九歌·湘君》则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二者在时间上相差好几百年呢。怎么能够说后来的意思反而是本义呢?

从文章中看,作者也知道参差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关雎》,但是,他仍然坚持《九歌·湘君》的意思才是“追根溯源”。看来,作者真是把故事当成了历史,因为“大舜”总是比西周早啊。但是,我们更不要忘了,把《九歌·湘君》解释成大舜与两位妃子故事的,更是战国以后几百年的的后人了,与西周更相差了一千来年。

那么,参差一词,到底是如何体现“长短不齐”的呢?让我们仔细地看一看。

参的篆字写法略等于楷书的曑,指的是天上的参星。参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中的星座,是“白虎”颈上的三颗较亮的星星。《诗经·唐凤·绸缪》中著名的句子“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中的三星,传统的《毛诗传》认为就是指参星。这三颗星即如今天文学上的猎户座-δ、-ε、-ζ三颗星,也就是西方人所谓的“猎户的腰带”。这样,参字就有三的意思,后来还被写为叁。

三就是多,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幼儿在学习数字之初,三是一个难关。一、二容易理解,从二到三是一个飞跃。在某些原始部落,三就是最大的数目,比三再大就是许许多多了。在古文中,三也往往指多。多了就不容易整齐划一。而“差”字,古人的解释是“不相值”,“不当值”,今天的话就是不相等。所以。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多而不相等,参差也就表示不齐。

古人不像如今这样讲究“标准化”“一刀切”,造字很多,很多字的意思相近而又有细微的差别。

如与参相似但是用于树木的“椮”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椮,木长貌,从木从参。诗曰:‘椮差荇菜”。可见,在东汉的时候,参差,是写为椮差的。清·段玉裁对此注解说:“今诗作参,许所据作椮。谓如木有长有短不齐也”(现在流行的诗经上写为参,许慎所根据的书上写为椮。这是说树木长得有长有短不齐整啊。——博主译)。这就是说,所谓参差就是像树那样有长有短不齐。

又如,篸,《集韵》:“篸差,竹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篸,篸差也……,盖物有长有短则参差不齐,竹木皆然。今人做参差,古则从竹、从木指写为篸差和椮差——博主注)。”

那么,怎么看待《九歌·湘君》里的句子“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呢?显然,这里的参差是指乐器——箫。在上古,箫就是指今天的排箫。



《说文解字》:“箫,参差管乐。”段玉裁对此注曰:“参差管乐言管乐之列管参差者。竽笙列管雖多而不参差也。”(参差管乐是说箫这种管乐的管参差不齐。竽笙排列的管也很多,但都是一样长短的——博主译)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舜作箫,其形参差,象凤翼参差不齐之貌”。由此可见,吹参差兮谁思”句子中的参差只是一个借指,因箫的结构性质而用以借指箫,并非此乐器的真名。

看了上面的古代大学者的话,再看看《咬文嚼字》上所载《“参差”本为乐器》文中把《说文》中上面所引的话标点为“箫,参差,管乐。”真不知道叫人说什么好了。是古文没有学好,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故意歪曲?

《楚辞》和《诗经》一样,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的经典,为后世诗歌创作之圭臬。在《九歌》中把“参差”借指为箫,这样,后人也就跟着借了。所以,在后世的诗歌中,把参差作为箫的代名词就成了一个惯用语。一些辞书上写参差是乐器名,也只是人们习惯上这样说而已,绝非认为参差的本义就是乐器名。

借代是诗歌以及文学创作中用得非常多的手法。比如,用杜康来表示酒,“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曹操的诗,那是因为据说杜康发明了酿酒的方法。又如。用帆来代指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的诗,那是由于帆是远观船最显眼的部分。但是,杜康毕竟是人名,帆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船。同样,参差终究也只是“不齐”的意思,说是乐器的名称也可,但一定是有条件的,是在具体作品中“吹参差”。倘若要说参差的原义就是乐器,参差不齐是后来引申的,那就大错了,真正的本末倒置。

总而言之,考证字词不是讲故事,还是要认真一些。不是光从网络上东抄一点西凑一点就能够“标新立异”。标新立异,不能哗众取宠,还是要对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负责。编辑们更是要把好关口,不要把自己刊物的名声弄坏了。咬文嚼字,咬坏了自己舌头可不好。

 

附:《咬文嚼字》201411期文章《“参差”本为乐器

参(cēn)差(是联绵词,为长短不齐、高低不一的意思。它最早出自《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追根溯源,参差本为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它由一排长短不一的竹管排列而成,类似今天的笙。《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句中的参差就是乐器。这里说的是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为妻。一天,姐妹俩梳妆打扮,乘着小舟去寻找夫君。清澈的江水映照着两人的倩影,姐妹俩心情愉悦,便从怀中取出参差,吹着欢乐轻快的曲子。吹着吹着,两人心中不禁升起淡淡的哀怨:夫君啊夫君,见不到你,这参差声里的一片思情,有谁理会?直至清代,这种乐器仍很盛行,清人徐倬《采莲曲》就提到它:含情含怨折荷华,折荷华,遗所思。望不来,吹参差。

古籍中,参差这种乐器有着不少的别名:箫、籁、龠(yuè)。《说文》:箫,参差,管乐。这里说的是排箫。《广雅·释乐》:籁,谓之箫。《庄子·齐物论》中说人籁则比竹而已,这说明籁就是排列竹管的乐器。最先,从这种竹管乐器发出的声音称为籁,后来凡是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甚至一般的声音也称为籁。如《庄子·齐物论》: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后来,天籁喻美妙的音乐,万籁无声”“万籁俱寂,都是常见常用的成语。归有光《项脊轩志》: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茅盾《风景谈》: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

字,金文形似竹管排列,有绳束缚,竹管上端有孔。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认为象编管之形。《孟子·梁惠王下》中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汉朝人赵岐注:龠,箫。说的也是参差这种乐器。周代铜器铭文《臣辰盉》上记载:隹(惟)王大龠于宗周。这是说祭祀时吹奏龠这种乐器。可见此乐器历史之悠久。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一件龠,竹制,编管十三,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

参差后来引申出长短不齐、高低不一之义,先秦至今,历代常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是说阿房宫建筑的气势宏伟,长短交错的瓦条不可胜计,比宫女身上的丝绸彩带还多。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更是把参差用到了极致,用它来描写当时杭州的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轻烟袅袅,杨柳依依,小桥珠帘,高高低低的楼房,这里居住着十万人家。此处参差一词,把当时当地错落有致的建筑,极好地表现了出来,宛如一幅图画。

参差别名之多、应用之广、流传之远中,可见参差这种乐器在古代音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照片引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43546.html

上一篇:吃肉和科学主义
下一篇:从“取消211、985”的张校长讲话所想到的
收藏 IP: 60.208.159.*| 热度|

31 邵鹏 戎可 尤明庆 姬扬 文克玲 曾杰 戴德昌 蔡小宁 武夷山 刘克 赵美娣 刘全生 吕喆 李轻舟 徐耀 黄永焯 王博 孟津 冯珞 刘光银 乌志明 jiareng nm biofans eastHL2008 shenlu yueliang002 rfm2007 yixiben chenhuansheng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