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人——老张和老马。
老张:嗨!老马,看什么呢?
老马:你好!老张。看这上面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
老张:就是师昌绪他们的座谈吧?有什么感想?
老马:感想?我是什么的不“敢想”啰。你看这上面评论的题目:科学家敢说会说,科普才有春天。现在的问题是,任你科学家怎么敢说怎么会说,被媒体一登,都成了屁话。
老张:什么意思?
老马:你说一千道一万,媒体挑其中最能吸引眼球的两三个字一登,无论你什么教授,什么专家,保证都成了神经病。信不信?你想,媒体要的是什么?它要科普吗?它要的是轰动。报纸只要销售额,网站只有点击率,电视只管收视率。一家媒体把最吓人的标题一登,其余的媒体统统是这个标题,你说得清楚吗?
老张:这倒也是,现在的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不说狠话,吸引不了眼球,你说再好的话,没有人听、没有人看,等于零。为了吸引眼球,它只登载一些耸人听闻的话,这实在不是好事情。
老马:媒体当然要吸引眼球,这并不能说不对,但是,更要紧的是真实。要真实的报道事实,要真实的报道人们所说的话。
老张:有些可能是媒体不理解专家所说的话,因而发生误解。
老马:误解的时候是有的,我们另外再说,现在的先要说的问题不是误解,而是故意曲解,实际上是一个新闻道德的问题。我给你打个比方。比如你是一个媒体记者,你来问我关于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的毒性问题。我跟你说,所谓毒性是与数量相关的,只能在一定的数量范围之内来说毒性的问题,离开数量不能谈毒性。超出一定的数量,通常认为无毒的东西也会变得有毒。比如水,通常无毒,但是如果你一天到晚不停地灌水,也会水中毒。氧气是人必需的,但是如果浓度太大,也会中毒。而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食品里面有一些平时非专业人士不大听说到的的化学有毒物质如苯并比、亚硝胺等也是可能的,但是只要数量极少,不超出国家标准,就应该认为这种食品是无害的,可以食用。你说,这段话有没有问题?
老张:从原则上说,只要国家标准没有问题,你这段话就没有问题。
老马:假定你老张是一位有职业操守的记者,你准确的理解并记录了我的讲话,写了一篇稿子,题目是“毒性与数量有关”。可是,到了编辑那里,文章的题目改成了“少量的毒物无害”。也还能说得过去。可是,到了栏目目录,情况就变了,标题成了“专家认为含毒物的食品也可以食用”。到了头版目录,标题进一步改变了,成了“专家说含苯并比的食品可以食用”。文章登出来后,几乎所以的媒体都以此标题进行转载。我们好些性急的评论员立刻出来评论,他们说“这样的专家立场错了,他们不去追究污染的来源反而为污染物辩护”。有些评论员更是只看标题,立即拍砖:“这样的砖家只配吃地沟油!”接着无数网民跟着喊“吃屎的砖家!”…。你说这种情况少吗?面对这样的媒体你还敢吭一声?
老张:这是一个问题。
老马:面对这样的媒体,你还没有地方去说理。文章没有问题,没有歪曲你的意思,文章的标题也还算靠谱。就是在栏目目录和头版目录上打注意,打“擦边球”,你一点办法也没有,他是“无冕之王”,他有话语权,你没有,你只有老老实实地听挨骂。你看,现在的许多媒体是不是这样?头版目录、栏目目录与文章经常是对不起来的。头版目录和栏目目录只是吸引人们的眼球。
老张:那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吗?
老马:两种前途,一个是媒体自律,另一个是乱到最后媒体把自己的信誉败光。这时,会有一些较好的媒体、实事求是的媒体、能够自律的媒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人们的信用。但是,这需要较长的时间。相对来说,科学报、科学网还算好的,但是现在影响太小,要想做大,得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张:是啊,科学报、科学网应该带头做好科普工作,而且逐步做大做强。由它去带动那些更大的媒体,而不是跟在别的媒体后面。
老马:但愿如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