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子罕篇》第八章: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来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的意思] 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研究生要多与导师交流的文章,有一位老师留言道:“看来,当老师的有共同感受呀”。正如前几十年人们熟知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既然都是教师,“阶级地位”一样,感受相同也是自然。孔夫子是天字第一号的教师,在回答别人问题时,我与这位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大成至圣先师”也有类似于“共同感受”的感受。
很多时候,研究生来问我的问题,我真是不懂,“空空如也”。只好对研究生说,我没有听懂你的问题,请把你的问题说清楚些。然后,研究生就叙述他问题的来历,背景、前前后后…。我还是提问,问来问去,有的时候,我就会得到一些启发,然后把我的想法告诉学生。也有的时候,我还懵懂着,研究生就突然说:哦,我弄清楚了,然后向我正式叙述他的问题和答案。(研究生到底比鄙夫强很多,我则远远赶不上孔夫子。)
自己头脑里想东西,与把想的东西向别人表达出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为了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需要有一个重新整理思想的过程。在这个重新整理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原来没有想到的,会突然联想起来,这就是学生问我问题,问着问着他自己就清楚了的原因。所以,学生有了问题,自己想不出来,还是多要与人讨论。
但是,也有原来以为已经弄懂的事情,重新整理的过程,发现不对了,自己并没有弄清楚。这对于我们做教师的,是常有的事情。教一门新课,在备课的时候会发现不少自己似懂非懂的东西。古人所谓“教,然后知困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经常整理自己的思想,就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研究生与导师经常讨论问题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