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改革研究生的招生办法才能真正的“严出”
10月19日《中国科学报》刊出《核心五问:研究生“严出”难在哪儿》,请了五位教授谈了他们各自的看法。这五位都是现在正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谈了一些原因。应该说《中国科学报》提出来一个很好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淘汰率一般都是很低很低的。我们用不着去查具体的数字,只需要看一个事实就可以了。那就是无论是媒体还是研究生自己,差不多都把硕士生称为硕士,把博士生称为博士。连刚刚要读北京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们集体给学校领导写信,都这样称呼自己。这就说明在大家的心目中,考上了研究生就差不多等于拿到了学位。
为什么会有要“严出”的问题呢?就是现在不严。什么是不严?那就是博士、硕士的质量不够高,有一些不够格的研究生也毕业拿到学位了。
研究生的质量,也就是他们的业务水平,什么人最了解?研究生的业务水平,并不是像中学毕业生那样,通过一次高考就差不多能够看出来的。院系领导只能看看他们的考试成绩,所以并不清楚这些研究生的水平。对于研究生的业务水平最有发言权的只有他们的导师。
这些导师知道他们的某些研究生水平不高,或者说很“水”,不够毕业的资格,但是仍然“放水”,让他们毕业了。如果想要做到“严出”,真正能够把关的,也是这些研究生的导师。
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否能够严出的问题,应当就在这些导师的身上。
但是,如果进一步去探讨这些导师为什么要放水,为什么不严格地把关,也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或者说他们不敢不这样做。
现在高校中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而造成了恶性事件也时有所闻。对于这些问题,导师们实在有些恐惧,因为一旦在自己的研究生身上发生了问题,研究生导师害怕轻则影响自己的职业声誉,重则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
为什么现在导师们大多拥护要求研究生必须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才可以毕业的规定?因为这是给了导师一个可以略微有一点“严格”的“借口”,有了一个与学生之间矛盾的缓冲:“不是导师我作梗不让你毕业,而是你自己没有达到学校的规定”。
为什么国外的教授们相对胆子大一些,敢于把关,而我们的教授们就胆子更小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很多研究生之成为研究生太不容易了。他们不说“历尽千辛万苦”,也是经过了很艰苦的努力,好不容易才考上的研究生。他们中很多人为了考研,放弃了某些对于考研“不重要”的课程的学习,经过了一两年的复习,刷了许许多多类似考研的题目,参加了好多考研的培训班,最后才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令家人骄傲、旁人眼红的“杰出人才”。所以,在能不能毕业的问题上,他们的压力如山之大。重压之下,心理问题就多了。而一旦遇到有可能使“杰出人才”的漂亮帽子被失去的危险,其脆弱的心理能不能经受得住,就是一个问题。
在这样的研究生面前,他们的导师能不胆怯吗?
在正常的研究生面前,我们的很多导师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但是,一旦发现那种有的异样的目光,或者奇怪的行为,大多数导师心里都打怵。除了那些为了多发几篇文章的事业奋不顾身的导师之外,很多导师选择“送神”,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放水。
得到的过程越是艰难,失去的恐惧就越是巨大。相反,如果得到的过程比较容易,至少在感觉上比较容易,那么即使失去也不会造成太大的痛苦。
既然导师是能够把关的人,要做到研究生的严出也必须由他们的导师来负责。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导师要事先对他们的研究生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很遗憾,我们现在的导师对他们的研究生在作为研究生之前是很少了解的。只要学生报考了这些专业,考了足够的分数,导师基本上不得不收这个学生。即使在复试的时候,就凭导师一个人往往也没有否决权,有的导师甚至连复试也未必能够参加。等到导师对学生有了足够的了解,生米早就煮成了熟饭。导师对学生的招收和管理都没有什么权力,凭什么要求他们要对不能“严出”负什么责任呢?
怎么能够使得学生不再为读研究生经历这么多折腾,也不再使得导师对学生缺乏了解?
那就是废除现在的考研制度,所有的研究生都实行申请审批制,而且让导师成为最重要的审查者。在经过学校的预审之后,考生应当直接与导师联系,由导师决定是否录取。
研究生的经济待遇也由考生与导师自行商定,由导师支付给学生,当然学生学习和研究需要的费用也由导师支付。学校可以把研究生的经费平均分配给每一位有资格招生的教师。每位教师每年分到的这些钱显然不够招收和培养一个研究生,于是,导师还需要筹措经费,没有经费,也就不能招收学生了。最不巧的情况下,研究生读到一半,导师经费耗尽,研究生也只好另谋出路。对这种风险也必须要有思想准备。
学校应当把研究生的招收名额公平地分配给有资格的教师。这些教师有名额、有经费,就可以自主地招收研究生。
如果导师认为研究生不合适在他的指导下培养,可以辞退研究生。如果研究生认为这些教师不适合指导他,也就可以另外申请到另外的导师手下工作。而如果有研究生离开,教师手中有了空出的名额又有经费,他也可以随时再招收学生。
这样做的结果是国家和学校有关部门省了很多事情,他们不必组织招生考试,他们的职责需要转化,一方面要控制总的研究生名额,更重要的是监督导师是否有违规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
这样做另外的最大的好处之一,是使得本科教学能够走上正道。现在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成了第二个高考,它严重地干扰和妨碍着正常的本科教学。有些学校为了考研放松了很多与考研无关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很多学生为了考研放弃了不少课程的学习,使得本科的学习与高中一样偷工减料,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为考研而刷题。取消了研究生招生考试,本科教学就能够从考研的干扰下解放出来。
导师怎么了解考生?现在互联网的发达使得过去不敢想象的事情变得非常容易。导师与考生只需要联网视频交谈几次,导师就完全可以了解到考生的水平怎样,是否达到了攻读研究生的水平,是否满足了导师的要求。导师的工作和兴趣是否适合考生的要求,考生也不难知道。完全不再需要那些劳民伤财的研究生招生考试。
这是科技进步给我们的管理带来的新做法的可能性,而我们的思想却往往保守落后,没有看到科技进步,更不去利用这种进步的科学技术,仍然死抱住过去的考试模式,以为这是永远不可更改的宝贝。
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能不能相信我们的教授,会不会乱来,会不会把不合格的学生、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儿女招来充数?
应当相信,绝大多数教授不会。教授们的学术地位不是自己跑来的,不是祖传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授一点一点的成绩加起来,一点一点的工作积累起来。他招来一些不会做研究的人,光吃饭拿他申请来的钱,败坏他的学术声誉,他能这样低能吗?他会这样不珍惜自己的饭碗吗?当然,极少数违法乱纪的人总是有的。但是,学校的领导是做什么的,有关部门是干什么的,那就是在做监督的工作。对于极少数严重违法乱纪的人,清除就是了。
相反,正是现在这样的招生和管理制度,使得教授们对于少数学生不敢严格管理,往往马马虎虎,最后放水了事。
如果像上面的办法,把权力和责任都交给了这些教授,他们就能够严格地管理,积极地指导研究生的工作。那是拿了他自己申请来的钱啊!
而学生,也是必须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对得起他的老师。一旦出现了实在解决不了的矛盾,学生也容易选择退出。
过去有的研究生会“理直气壮”地以为,这个研究生是我费了千辛万苦才考上的,我就得毕业,不能毕业就好像天塌了一样,他缺乏一种感恩的心理。现在他的研究生是与导师商量以后的结果,他又是拿着导师的经费,这种“研究生是我自己挣来的”的心理就差多了。而且,在离开这位导师之后,他还可以联系别的老师。这样,临走时虽然不痛快,但是他会在肚子里对自己说:“哼!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从而笑着与导师告别。
研究生的离开,无疑对导师的工作有损失,但是空出来了一个名额,导师可以再招一个,如果师生本来就有矛盾,导师也会在心里说:“总算送走一个”,从而握手送别学生。这样好说好散,不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将来倘若相见,也是客客气气。
总之,要想做到真正的“严出”,必须在研究生的招收和管理上做大的改革,切实改变如今研究生导师没有权力也不用负责的状况,要使研究生导师有权力,有责任。这样,真正的严出才有可能。如果不严,就应当追究导师的责任。另外,本科教学也没有了考研的干扰,能够得以正常进行。国家又可以省去举办考试所耗费的大笔资金,把这些费用用于研究生的培养上。这样的好事,有什么理由不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