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能” 精选

已有 8467 次阅读 2021-2-1 08:11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杂说“能”

科学网上的每一个人,自从在初中物理中接触到“功与能”之后,恐怕终身与能这个概念分不开了。无论什么学科,不管什么产业,都会与能、能量有关,都会成天与能、能量这些概念、词语打交道。

物理学中的能、能量是有确定的定义的,从来源说,是西方的科学家先提出来,我们翻译过来的。能、能量是英语energy 的中文翻译。那么,汉字“能”是什么意思呢?

能字的本义是熊。甲骨文的能字是一个象形字,就像熊的样子。篆字“能”中的两个“匕”还是熊的四条腿的模样。东汉的许慎说得比较保守,他说能是一种熊类动物(《说文解字》:“能,熊属”)。

熊是我国北方所能够见到的体型和力量最大食肉类动物,向来以熊虎并称。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轩辕氏又称“有熊”氏(“有”在这里是一个虚词,有熊就是熊,同样的用法,有汉、有唐就是汉、唐),熊姓自称为其子孙。据说,熊也是古代黄帝部族的图腾。

许慎的《说文解字》在解释能字时这样说:“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能这种野兽身上有许多本领,所以能字有“贤能”这个意思;又因为能非常强壮,所以能字又有“杰出”、“能杰”的意思。

能字这样的用法非常多,如诸葛亮《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现在的很多词,才能、能力、智能、贤能、能人、能工巧匠、能手、能干、能耐等等,其中能字的意思都是这样来的。

在物理学中,把能、能量来翻译energy,能字意思的来源,也在于此。最初,能表示有作功的能力。

由于能字都用于这样的意思了,其本义“能,熊属”,就被人扔到不知哪里去了。就像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所说,“贤能、能杰之义行而其本义几废矣。”于是,人们就用“熊”字来表示“能”这种野兽了。

熊是在“能”字地下,加了一个“火”(汉字中底下的四点都是火字的另一种表示)。能,庞然大物也。要把“能”放在火上烧烤,这堆火小了是不行的。所以“熊”的本义应当是大而旺盛的火,我们现在所说“熊熊烈火”就是这个意思。既然能字一般都用来表示能力、才能等意思了,熊字就主要用来表示那个力大而看上去有一点傻乎乎的动物“能”(其实不傻)。

顺便说一句,熊表示大的火(因为能很大),实际上熊字的发音,或者说与熊字相类似的音,如雄、荣、容、宏、洪等,似乎都有大的含义。

与熊相近的一个字是羆。古人认为羆就一种大熊,毛皮呈黄白杂文,能爬树、游泳,“猛憨多力,能拔树木”。从字形上看,羆是被网住了的熊。汉字的“罒字头”就是网,是网字的形变。大概因为羆身上有“黄白杂文”,这一条条的花纹就像披着一张网似的。人们常常以熊羆并称,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诗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再插一句,现在的羆字已经简化成罴。这是根据羆字的草体字楷化而得的。虽然简化后写字方便了一些,但是罴与熊的关系却看不出来了。

两三千年前的诗歌《诗·小雅·斯干》中有这样的句子:“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又有:“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这是说梦见熊羆是要得到儿子的吉兆。东汉的大学者郑玄这样解释:“熊罴在山,阳之祥也,故为生男。”

古人希望多子多孙,特别是多男子,所以在古代,“梦熊”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又,古人传说,西伯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夜间梦到一只长着翅膀的熊飞到宫殿之下。周公解梦说必得贤人,然后就真的正好遇到了姜子牙在渭水之滨垂钓。以后人们就以“飞熊”指为君主得贤的征兆。这里的熊还是与贤能联系在一起了。

与能联系在一起的字还有“罷”。能是才能,把才能之士罩在网中,或者说才能之士落入“法网”,他的才能也就发挥不出,完完大吉了。所以罷字的意思就是结束,停止,免除,解除等义。同样,如今“罷”已经简化成“罢”,也看不出与能的关系了。

罢官、罢免、罢黜的罢是免除、解除的意思;罢工、罢课、罢休的罢是停止的意思;吃罢了饭就是吃完了饭。

在过去千百年里,熊字都含有才能、勇猛、大力的意思,可是,到了现代也就是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主要在口语中,熊字出现了如下三种过去从来没有的、与过去的意思几乎相反的用法。

第一种是怯懦、无能,如说人是熊包、狗熊、熊包蛋。

第二种是“使坏”、捣蛋、令人讨厌的、损人不利己的等等,如熊人、熊孩子。

这两种用法大概都是在某些方言中“㞞”字的音讹。㞞,音song2,㞞人在某些方言中就有怯懦者或暗地使坏者的意思。把㞞音讹为熊,这大概是使熊成为很糟糕的一个词的原因。再加上实际使用时(例如在军队生活中),又把“英雄”与“狗熊”对仗起来,熊的名声就更“一落千丈”了。

第三种新的意思,是斥责。如,他挨了一顿熊,或我把他熊了一顿。这个用法,可能是某些方言对训字的音讹。

语言的使用是约定俗成,不管是否有道理,也不管来源是文雅(例如从诗经来的“逃之夭夭”)还是粗俗(如口语中的鸟人),只要有许多人在这样用,那就迟早会成为“正确的”用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69977.html

上一篇:教师的绩效工资与按劳分配
下一篇:家风、组风和校风
收藏 IP: 39.78.110.*| 热度|

22 尤明庆 张晓良 黄永义 武夷山 汪育才 韩玉芬 郑永军 杨顺楷 雒运强 周忠浩 晏成和 王安良 刁承泰 刘钢 李学宽 宁利中 贾玉玺 郁志勇 夏炎 孙冰 孙颉 陆仲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