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家风、组风和校风 精选

已有 8222 次阅读 2021-2-5 08:22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家风、组风和校风

在网络上常常可能看到吐槽熊孩子的文字,实际上,孩子的素质往往表示了家长的素质。所有的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长大了有出息。所有的家长也都是这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恐怕没有一个家长教导自己的孩子可以不讲礼貌,不必好好读书,将来长大后去偷、去抢。好家长与熊家长的最大差别在于他们本身的行动。

前些天,一位朋友给我寄来一个包裹。如今很多快件公司并不把邮件直接送到家门,而是用手机发送一个通知,让自己去“某某驿站”领取。我看到通知的时候,已经吃完晚饭了。好得这个“驿站”就在家属院对过,只需要穿过一条不宽的马路。于是,我拉着“购物车”就去取包裹。

晚饭后到驿站取包裹的人不少,还需要排队。当驿站的管理者把包裹给我后,我请他帮我放到购物车里。那管理者正要走过来,后面过来了一位“洋人”,瘦高的个子,蹲下来,细心地帮我把包裹放进了购物车的布袋里。那位洋人带着一个孩子,也来取包裹。

我拉着车走出了“驿站”,外面比较黑,需要下几级大的台阶。好得我对那地方比较熟悉,知道在边上有一个斜坡可以把车拉下去。正走到斜坡那里,一个六七岁的“洋孩子”,细声细气地从后面问我,“先生,您需要帮助吗?”我一看,正是那位“洋人”带来的孩子。我告诉他不需要帮助,并夸奖他是个好孩子,他才回去了。

我不知道那个孩子是家长让他来帮助我的还是他自己跑来的,无论怎样,都是这位家长教导的结果。家长做了好的榜样,而且对孩子进行过教育,孩子才会这样好,肯帮助人而且懂礼貌。

我又想起来曾经见到过的,有些“奶奶们”到学校接孩子放学,然后喧嚣地挤着上公交车抢座位。抢到座位后,又迫不及待地拿出食物让坐着的宝贝孩子吃,又大声地问长问短,真是“罗皂”的很。

对于小孩子的教育,家长所起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人们先天的条件,即所谓天赋,除了极少一部分特别好和特别差以外,大多数人都相差并不很大。学校里所受的教育,也基本相同,可是同一个学校里的学生,爱学习的和不爱学习的,讲礼貌和不讲礼貌的,总之,在德智体各方面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就在家庭教育,在于家长的水平高低。

这里的家长水平,并不是指家长能不能辅导学生的学习,更不是参加了多少个辅导班。而是家长对学生在人文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影响。对于小孩子来说,所谓德品质主要不在政治方面,而在对人对外界的态度,要有爱心、同情心,要懂得感谢,要遵守规则,要诚实等等。在学习方面,并不一定要考试都得高分,而是要有好奇心,爱学习,有专注力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家长都应当以身作则。

有些家庭,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个个在各方面都行,而家长也不见得都受过很好的教育或者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长都很正直,都能够很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喜欢动脑筋,也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他们大多能够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这种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有出息,就与很好的家庭教育有关,与家长的言教身教或者说他们的良好家风有关。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或中学教育有所不同,本科或中学教育中教师只是教学生某一门课程,与学生接触时间较短。研究生教育中,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一个教师带领几个到十来个学生,在一起学习和工作,组成一个小组,这种结构与家庭倒有几分相似之处。

研究组里面的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其思想、习惯基本上已经定型,所以,虽然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方面仍然有影响,但是要在大的方面改变学生是困难的。这一点,是研究组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很大的不同之处。

虽然如此,导师毕竟是研究组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更是研究工作的带领者,他对于研究组内学习和研究工作的风气仍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导师刻苦努力,作风正派,整个研究组的风气也不会很差。从那里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有好的工作作风。如果导师好投机取巧,图谋钻营,极端自私,那个研究组中间的成员也很难做到好的合作。那里出来的学生也难免多少受到导师的不良影响。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虽然孔子的意思是要维护旧的道德,但是,他所说领导者的作风会影响到治下的行为这个看法是不错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是如此。一个小的单位如家长的行为对于家庭、如导师的行为对于研究组都是如此。

对于一个学校,也有一种较为稳定的校风。这种校风是学校领导、教师、干部这些领导学校的力量的长期表现和长期提倡养成的。

举一个例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中国科大是1958年才建立起来的新学校。当时的宗旨是为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领导这所大学的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针是全院办校、系所结合,由担承各研究所的业务领导的科学家来指导学校各系的办学。学校重视打好数理基础、瞄准最新科技发展,从而在学校形成刻苦学习、理实交融的学风。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学校办成了当时中国最顶级的大学。

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在1969年不得已由北京搬迁到当时非常落后的省份安徽。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失去了许多第一流的科学家,流失了许多骨干教师,也损失了大部分的实验仪器设备。经受了这样的打击,照理说,这所学校应当是很难再办好了。但是,它却在改革开放时迅速崛起,在一个各种条件看上去都很差的地方,保持了学校初期的优良校风,办成了一个第一流的大学。

中国科大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与这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努力分不开的。由于搬迁到合肥的初期,学校领导和主要的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发奋图强,发扬了学校的优良作风,在新的条件下,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办法,使得学校迅速恢复活力。

这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80年代,学校的各级领导除了几位老科学家之外,起主要作用的是留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师则是留下的中青年教师和经过再学习(研究生教育或培训)的“老五届”(因内乱而未能完成全部学业者),这些人都是科大校风的传承者。正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中国科大才能够继续成为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

如果再扩大一点范围,一个单位,一个地方,那里的领导者的个人或集体都对那里的风气起着带领的作用。虽然人越多,情况越复杂,虽然对于各个成年人的思想、作为已经难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有大的改变,但是,作为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总的趋向、总的表现,应当有相当大的作用。单位或地方的风气正,就能够做出较好的工作。

在这个意义上,上面所说孔子的话还真是有效的。

有人会说,这不都是说领导者的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领导者,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少是孩子的家长。我们的作为,应当使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有好的风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70689.html

上一篇:杂说“能”
下一篇:子丑之交杂说“丑”
收藏 IP: 39.78.110.*| 热度|

31 贾玉玺 李学宽 张晓良 王安良 郭战胜 徐耀 周浙昆 宁利中 王晨 刁承泰 尤明庆 夏炎 周忠浩 武夷山 郑永军 张勇 吴嗣泽 黄永义 康建 文克玲 姚小鸥 赵志宏 鲍海飞 梁洪泽 范振英 朱志敏 韩玉芬 孙颉 姚伟 郑强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