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抱怨“固化”的背后 精选

已有 8468 次阅读 2016-11-30 08:0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 房子, 985, 青年教师, 利益固化

抱怨“固化”的背后

近年来,时时有人在媒体上抱怨“固化”:有人说如今高考招生不公平,寒门子弟子弟上学难,特别是重点高校难,“引起社会阶层固化”;有人抱怨大学生毕业后“社会利益固化”,“上了985还是一无所有”;有人说进高校做了教师,升职难、待遇差,压力大,因为高校学术界“代际不公平”,“生态圈固化”,等等。

这些抱怨有没有道理?先要看抱怨的事情是不是真实。

比如,有人说,是学术界“代际不公平”,导致了高校青年教师即“青椒”的艰辛。他们说:“高校中的老人可以坐享其成,没有后顾之忧,而新人却得面临严苛的考验,同时又无法主宰自己的时间、成果和研究方向。这种‘代际不公平’的背后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二元机制。……如果继续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二元机制,让青年老师们相互‘厮杀’,而‘老人’们高枕无忧,甚至故意搅浑水,则大学注定难成为学术精进的地方”。(《科学网·新闻》2016-11-12)

这看起来很有些道理,学校的“老人”又有职称、职位又有房子,“青椒”们则都需要为这些而相互竞争。但是,仔细想想,这里面还是有些问题的。

这里的所谓老人,显然不是像我这样的40年代出生的真正的老人,这些人除了极其个别人之外,早就退出学校了。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学校中5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并不多,现在学校里在岗的“老人”,多为50年代后半期生人以及“60后”。这些人多为80年代大学毕业,他们之中年龄较大的少部分人还曾经当过几天“上山下乡”或“在乡”的“知识青年”。总的来说,在他们是“青椒”的时候,恐怕日子更不好过。

80年代这些人做青椒的时候,学校里也是“老人”当道(那时候的老人多为“30后”),自从50年代后期以后,学校里就没有认真给教师提过职称和工资。在大多数教育部重点高校,直到80年代后期,这些“30后”大多数还是讲师。升职称很讲究论资排辈,我等早年毕业的研究生40多岁能够提上副教授的就算是很年轻、很惹人嫉妒的了。那时候,五十多岁快退休的人,为了一个副教授名额打得一塌糊涂,哭天抹泪、甚至寻死觅活,并不罕见。

当时的“青椒”到了结婚的年龄,到哪里去找房子?论年龄排队,三十多岁的人能够在学校的“筒子楼”里弄到一间房间就是很大的“造化”。所谓“筒子楼”就是原来的学生宿舍,中间是大走廊,两旁是房间,大家都在走廊里放煤球、做饭,冬天还放冬储大白菜、杂物。二三十户人家共用水房、厕所。恐怕现在的青椒没有见过。更有很多人这样的房间也弄不到,只有等着,无法结婚。

到了90年代,50年代后期教育大发展而造成的学校里众多“30后”基本上都退休了,而在职称等问题上照理可以接上去的“50后前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造成人才的断档,国家又提倡“破格提拔”,因而,那时的青椒们特别是当时还比较稀缺的“博士们”的日子才突然好过起来。特别是遇上了00年代的大扩招,博士特别是回国的博士,在职称和生活条件如房子等,还是“赶上了好时候”。这正好是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前面没有,后面也没有了。

好媳妇努力奋斗才能够熬成婆,恐怕是全世界的规则。“婆婆”有“婆婆”的优势,他们在教学、科研上的知识、经验和教训,都是在工作中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这些都不是青椒们能够替代的。在科学研究中,年轻人要接受年长科学家的指导和帮助。同样的讲课,同样的教学,“老人”的平均水平和教学效果也比刚上手的“新人”好。我想,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承认这一点。实际上,高校的老人们也并不是“高枕无忧”的,基金、项目、论文等等照样使他们压力山大。他们的努力往往不光有关个人,还有关学校的一个专业、一个项目组,至少有关他们的研究生。

上楼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这大概不能够算是“代际不公平”,也不能说就形成了高等学校内“利益阶层的固化”。

至于住房问题,我国前些年的大批青年人买房,恐怕是一个特殊现象。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让大多数年轻人在二十几岁就结婚买房、不买房就不结婚的。应当说,我们国家在1997年实行的房产改革,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就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广大城市居民的住宿条件。这实际上也是在“还债”,在还从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基本上没有改善广大群众住房条件所欠下的“债”。也正是这个住房改革的初期,从分配到购买的转化过程中,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住房可以作为一种投资的情况下,造成了大量房舍的低价出售,使得很多当时的年轻人能够拥有自己的房产。这一点,当时的年轻人是沾了一点光。这也是一个特殊的时机,前面没有,后面也不会有了。

总而言之,随着高校青椒们的工作一点一点增加,一点一点地升职,责任一点一点加大,待遇得到一点一点地改善,以后恐怕就是一种常态。很难会再有职务火箭式上升,待遇一下子提高这样的好事了。笼统地说,高校学术生态圈固化,青椒没有出路恐怕并不是事实

同样,对于现在上在学习中的学生们,不论是博士生、硕士生、还是本科生,不管是985还是211还是一般学校,毕业能有个好工作就算不错了,不要幻想立刻就能买房子。到全世界哪个国家都没有这一点好事。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有房子,不是学生特别是刚上学的本科生能够想象得到的。如今有些本科生刚上学就被忽悠什么将来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之类的东西,说的不好听一点,那都是胡扯,老老实实读书、学到一点专业知识才是正道,才是将来有饭碗的保证。

同样,所谓如今由于寒门子弟上重点高校难而形成社会阶层固化的论点,也是一个无法证明的命题。因为不同时代中寒门子弟的定义会有问题,即使有了定义也无法得到真正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到的倒反而是重点高校中中西部省份的学生的比例并没有减少,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由于前提并不存在,由此得到的所谓社会阶层的固化,也只是某些人并无根据的猜测。

既然上述几种所谓固化都不真正存在至少并不严重,为什么还有人常常这样抱怨呢?

我看这与当前社会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有关。处在后发阶段的人们恨不得都在一个晚上就赶上在生活上比较富裕、在社会地位上比较高的人们。还没有读完初中就想着考哪个大学,刚上大学就想着大学毕业以后在哪里买个怎样的房子而结婚生子,刚考上博士研究生就想着找工作,刚到高校工作就想与教授们得到一样的甚至更高的待遇。当遇到这样的“理想”难于实现时就抱怨社会的不公,加上现在社会确实也存在一些不公的事情,而自媒体的发达又为抱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抱怨生活成了当前的一种社会风气。抱怨“固化”的背后,是一个“急”字,急切、急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不可耐。所谓“上了985还是一无所有”就是这个“急”字的典型表现。

运用自媒体最为顺手的一代人主要是少子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从小在父母和祖辈父母的关心下,形成了小皇帝心态。世界上的事情,从来就是为他们准备好的。从小与父母、祖辈父母玩游戏都是大人、老人让着他们。考上了985、读了博士生或出国的经历更使他们从来就是被追捧的对象。如今在前面竟然有着横在面前挡道的,这种“固化”的挡道物还不应当去除吗?所以,抱怨“固化”的背后,实在有一种“凭什么不让让我”的小皇帝的心态。也正是这种心态,使他们只看到“老人老办法”的福利,看不到“新人新办法”中的希望。

当然,必须看到,在正待成长的新一代人面前,确实存在许多困难。在学校工作的青椒们确实身负着重大的压力,高等学校里也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人们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工作才能够成功。归根结底,正如一首很老的老歌中所说“只有自己救自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17584.html

上一篇:另一只眼看“书法”
下一篇:闲说“主”义
收藏 IP: 39.78.106.*| 热度|

36 郑永军 武夷山 李明阳 王福昌 文克玲 姬扬 曾泳春 彭思龙 董焱章 马红孺 尤明庆 王安良 黄永义 韦玉程 葛兆斌 胡涛 何思为 陈南晖 徐令予 杨顺楷 姚小鸥 邹勇 黄仁勇 刘光银 马臻 wgq3867 xlsd xchen bridgeneer xiyouxiyou raindaynight wq197893 willchan niure zxk730 zhjq201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