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精神”表述语的征集、论证和发布,时下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国661个城市(含县级市)已经或正在响应号召,热情高涨地加入到全民总动员的狂欢之中,一时半会恐怕是停歇不了的,这也就意味着,自“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之后,将会有660个“城市精神”表述语相继诞生——多么壮观的“城市精神”!这无疑又是一场巨大的、自上而下地、在没有精神的时候寻找“精神”的类似于“行为艺术”的活动。此刻,无数专家正欢聚一堂,绞尽脑汁地为自己的城市赋予意义,为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的城市摇旗“招魂”。然而,几经论证得来的“咒语”,却犹如流行歌曲,不可避免地将“城市精神”置入没有灵魂、没有品格、没有特色、没有价值的“同质化”口号之中,这与此前历史上那些名称各异、标语满天的狂欢活动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按理来说,“城市精神”应当“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这自然是不错的。然而,对于在同一片天空下成长起来的城市,和在几乎同一种文化传统和道德伦理熏染之下成长起来的市民,究竟有着怎样的需要逐一命名的“精神”?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的城市”,没有“人”的城市只是一堆没有生气的建筑物,人的品格才是城市的品格,人的精神才是城市的精神,人的灵魂才是城市的灵魂,而“城市的人”又归根结底是中华文化孕育滋养的人,他们与“乡村的人”又有着多少根本差异呢?“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与其说是“北京精神”,不如说是“北京人的精神”;与其说是“北京人的精神”,更不如说是“中国人的精神”。任何一个穷山沟里的大妈都懂得要热爱祖国,懂得如何把米面做成“舌尖上的中国”,也都懂得对兑现不了的救济金、高昂的医疗费等要包容,懂得即使自己只剩下一个馍也要分给隔壁孤寡老头半个: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伟大的“中国人的精神”,这与“北京”何干呢?可能她一辈子都没到过北京,但我们能因此而抹杀她一生所奉行的精神,说她没有“城市精神”或没有“灵魂”吗?可以说,“城市精神”的表述语表面上似乎凝炼了一个城市的所谓“灵魂”,实则是以“城市”的名义剥夺了“乡村”的存在,以“城市人”的精神优越感凌驾于“乡下人”之上,以狭隘的、地域的、个体的“城市精神”遮蔽了整个民族共同体的集体精神!
当然,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城市精神”对城市自身特性的消解,对城市内部各种差异的粉饰与抹平。之所以要推广“城市精神”,目的之一在于凸显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然而事实上,就已经发布的表述语来看,其同质化、雷同化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据《法制晚报》报道,2011年,北京、上海、浙江等13个省份和14个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推出了本地区的城市精神,在这些标语中,“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10次,“和谐”出现9次,“诚信”出现7次,“包容”和“爱国”分别出现5次和3次。若加上今年发布的诸如“创业、奉献、和谐、争先”(抚顺市)、“崇文、尚德、务实、创新”(安庆市)等,这种高频率的重复足以让人无语。且不论这种重复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有意逢迎,单就城市形象的宣传而言,这些大而无当、形同虚设的表述语实质上已使得这些城市丧失了应有的精神品格,城市的特质不但没有得到彰显,反而被掩盖甚至消解;至于这大同小异的“精神”背后所遮掩的诸多问题,如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市民公共空间的占有,城市居民与外来务工者之间的权益差异等,则一并被“提炼升华”掉了:这不失为一次本末倒置的“创新”!诚如学者刘梦溪所言,这些表述语“形式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不仅无助于城市建设,反而造成城市的‘精神’紊乱,其本身就是务虚不务实的表现。”(《中国城市的‘精神’紊乱》)毫无疑问,城市的“精神紊乱”是没什么大碍的,顶多也就是城市“内涝”,务虚的“城市建设者们”自然不会因此而精神紊乱,他们在自己的政绩簿上又实实在在地划上了和谐的一笔,这一笔也将在城市的旅游广告宣传册上、政府门户网站上、市民被允许看见且必须看见的地方花团锦簇地出现,算是也为这个眼花缭乱的时代增添了些祥和的点缀,虽然怎么看都像是硬插在城市和公民头上的没有灵魂的标签。
记得许多年前,在一家乡镇工厂的墙上看到硕大的八个字“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许多年后,再次路过的时候,工厂早已破败,只剩下几个老弱病残和成群的老鼠,守候着空荡荡的几间仓库,断壁残垣之上,那八个字也早已缺胳膊掉腿,难以辨认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