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原想休博专心干活,然看到一篇文章,实在拗不过耿直的“坏秉性”,摒勿牢了,浅浅地驳斥一番。还是那句话,无意冒犯任何人,无意卷入任何人事间是非,但为学术,以正视听。
《方舟子对疥疮的科普》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2979&do=blog&id=537436
《一种寄生虫引起的争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xnc.html
看过方的博文,多有偷换概念、断章取义等诡辩的成分,不明情况,或思虑稍不缜密,即易误入歧途。然方毕竟是花了大工夫的,若不去详察全文,仅看看其为论述某一问题所罗集的知识点(前提:没有断章取义)还是有所裨益的。
首先,风邪热气和疥虫是从两个角度描述的病因。前者偏于病性,即病邪的性质;后者是从病原学角度来说明致病的生物种类。如果单单说疥虫,了解的人可以知道疥虫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小虫子,在宿主身上可以分泌蛋白分解并啮食表皮组织作为食物的来源,并利用螯肢和足爪在表皮开凿一条隧道,活动时的机械刺激及其排泄物会引起皮肤剧痒等等。但是不了解、没有生过疥疮的人就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而从病性角度来描述则相对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帮助医生、病人来判断疾病。
中医讲,或者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风,善行而数变”。就是说性质属于风的这类病邪,有类似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性。善行,在疥疮病人身上表现为,疥虫爬行的速度较快,尤其在温暖皮肤的爬行速度为2.5cm/min,且多因皮疹搔破染至别处。数变,则表现为一旦感染,可以很快由局部蔓延至全身,皆相染易(即在较为拥挤的环境中传染流行开来),“如∶学校、精神医疗机构、安养院、监狱、军队〕、战争、饥荒、免疫不全的患者,或部分饲养宠物的饲主身上。”医院里常因一个病人患疥疮,很快感染到整个病房的病人,最后为了控制蔓延,甚至不得不关闭病房灭菌,将被褥全部焚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病人就医的时候往往已有所蔓延,要明确“指出痒在何处”确实很难。我小时候自己生过,也看到过不少此种病人,我知道,并不是方说的那样,“指出哪里痒,是很容易的”。而热气则表现为,疥疮的瘙痒往往是热痒交加的,尤其在人体温升高的时候,如活动后,或衣被裹得太多,疥虫会加快爬行速度,引起瘙痒加剧,而且是热痒难耐。(瘙痒、皮疹也不是“局限于手、腕、腹部、阴部等特定部位”,而是“多发于皮肤皱折处,特别是阴部”,因为皮肤皱折处,如指缝、趾缝、肘屈侧、腘窝等都是比较暖和,疥虫活动能力较强,瘙痒、皮疹最为明显的地方,但并不是说躯体其他地方疥虫就不呆了。)
“风邪热气”何错之有?至于知道了疥虫致病,“风邪热气”的说法还有无存在的必要?
打个比方,IgA肾病和隐匿性肾炎(全称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现往往统称为慢性肾脏病),后者为临床诊断,就是根据临床症状和化学检测所作的诊断,而前者为病理诊断,就是经过肾脏穿刺活检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来对疾病作出诊断。很多病人是不愿意做肾穿的,难道不做肾穿或肾穿前,就没法对疾病作诊断了吗?有必要非得横眉怒目、捶胸顿足地说,现在有病理诊断了,你“隐匿性肾炎(现统称为慢性肾脏病)”怎么还不识相地退出历史舞台?(毕竟不是肾病专业,可能没有与时俱进,论及内容稍有差池。)
最后,博诺在1687年发现了疥虫,而在古人提及“风邪热气”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疥疮因虫所致,而且是隋代巢元方(605年-616年)在同一部文献《诸病源候论》中同一篇目《疥候》的同一段里提出的,并非方所言的“古人并不知道它是由寄生虫引起的,而认为是身体自身因素导致的”,这就是方断章取义的地方。原文如下:
“疥者,有数种:有大疥,有马疥,有水疥,有干疥,有湿疥。多生手足,乃至遍体。大疥者,作疮,有脓汁,赤痒痛是也。马疥者,皮肉隐嶙起,作根 ,搔之不知痛。此二者则重。水疥者,瘰如小瘭浆,摘破有水出。此一种小轻。干疥者,但痒,搔之皮起,作干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虫。此悉由皮肤受风邪热气所致也。”
请注意看“并皆有虫”。
国有如此瑰宝而不知甚惜,闻人言而不自知思辨。是耶?非耶?
谨如实评述,以正视听。失礼忤逆之处,还请海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