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夜正要吃饭,接到福利院医生电话,告知老爸体温39.5度,坚持要等我们赶到再下班,并嘱咐第二天务必送医院。
老妈谢过,催医生快点下班。医生说好,那就给冰袋先降温。
吃着饭,老妈虽着急,又庆幸医生先给了冰袋,可以定定心先吃饭了。
我嘲她两句,发热未必是坏事,你着急也没用;冰袋未必是好事,中医退热有时用冰袋反而会坏事,你这心其实定得不明不白的。
晚饭后,带上粗细艾条、针灸针、刮痧板、各种感冒中成药等赶到福利院,见父亲额头、左腋下已经放置了冰袋,赶紧取下来。摸额头挺热的,肚腹、手臂、腿脚都热。冰袋放着时,脖子滚烫,取下来后,脖子反而很快凉下来了。
舌头手机电筒照着看了两次,日光灯下又看了一次,都觉得偏淡胖,并不红,舌苔也干净。脉滑数,略洪大,右寸关按了有些弦濡。前一阵咳嗽咳痰两月,给吃了一周代煎药好了,但心知痰湿并未清干净。所以吃不准有没有新受的风寒。脾胃里有痰湿,长期卧床又一点没少吃的人,素来就有也是正常。陷入困惑……
老爸闭目养神,依旧是半个字也问不出来……上半身都露在外头,没有要拽被子的意思,虽没汗,也不见得有恶寒的模样。大便一日多未行。
邻床和护工都表扬老爸今天表现特别好,下午吃了半个西瓜。我一愣,追问:
“发烧是什么时候起来的?”
“下午。”
“那么先发的烧,还是先吃的西瓜?”
“吃完西瓜后没多久就发烧了。”
心里嘀咕,难道是吃生冷瓜果,郁遏住脾气,中气不能四达导致的气虚发热?
老妈催着去附近药房买药,一路上心里实在没着落,按气虚发热治,万一不对,有闭门留寇之弊,烧会更高。按常规的汗出着冷(空调),万一不对,又伤到老爸脾胃,烧也未见得能下去……纠结……
最后横下心决定试一试,买了健脾丸(党参、炒白术、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在补益脾胃的基础上,辅佐以消食、通便)、胆舒胶囊(薄荷油,有疏风清热、疏肝利胆、利咽开音的作用,大剂量可以退适应证的高热)。
用开水把近20粒健脾丸化开,拆四粒胆舒胶囊冲入,用调羹一口一口喂。
喂药的过程颇为艰辛,因为吞咽迟钝,常常把药水含在口里,此时若等不及碰到嘴,药就流出来了。
但开心的是,额头很快出汗凉下来,上臂、前臂也渐次凉下来,只是因为频繁努力吞咽,脸涨得很红。一个多小时喂完后,发现肚腹也不那么热了、前胸也凉下来了,手也开始退热了,但额头热度又有点上去……右腋温38.3度(相当于体温39.3度)……
惴惴不安地离开时,已夜里十点多,嘱咐值夜的护工阿姨明早量个体温报给我。
一大早,阿姨来信“烧没退下来,38.5度”。有点失落……
9点带了化开的健脾丸至福利院,邻床开心地告诉我,护士早上量过了,37度多。去护士台一查,37.8度!太好了!摸了下,除了额头微热,其余皮肤都挺凉快,如释重负……
中医司外揣内是个颇考验人智慧的活儿……
【后记】
第二日:午觉方苏,福利院又打来电话,你爸烧又上去了!38.5度!急急赶到,一摸老爸额头,没有烧啊……护工阿姨不好意思地说,中午忘记给药了,烧起来才想起来,已经喂下去了……
晚上,福利院医生又来电话,你爸39.5度!实在不想跑第三次了……说,我在床边柜子里放了一盒莲花清瘟胶囊。如果护工晚上的药还没喂,把之前的药喂了就行,已经喂了烧还这么高的话,就把莲花清瘟胶囊拆了调水里喂吧。明早我会去的。
第三日:早上体温36.8度。都不提昨晚之前的药喂过没,莲花清瘟胶囊后来是喂了的。
又是刚午歇好,福利院电话又响起……你爸烧又上去了!还寒战!快来!赶紧抄了一根艾条和打火机就走。赶到时,老爸吐了床上一大滩,呕吐物非常粘,混杂着胃里陈久的痰湿,额头湿冷。我感觉是对的,恐怕新受了风冷。赶紧叫来护工清理擦洗,先时喂下的莲花清瘟胶囊和白粥都白搭了。请护工让爸侧身背向我,灸大椎,边灸边摸额头,湿冷慢慢化掉,变温了,身上开始出汗。改灸中脘。
搞定后,想,我也别回了,省得一会儿又赶。就坐在旁边,看手机,陪着老爸。老爸精神不错,老玩手指头,觉也不要睡了。坐着坐着,一个多小时,我也开始冷得哆嗦了,这才发现空调24度,大风……老爸的脚边就有一个大风口,难怪……
“老爸,我不能待了,坐在这冷得发抖,再待下去我也要出问题了。”出大楼,顿感舒服,40度的大太阳,晒得人冰雪融化,再钻进车里,不再是火烫,是治人的“桑拿”。回到家,已然有点胸闷,透气不力,赶紧喝了生姜红糖水,好多了,身上不觉得冷热交替了。夜寐时,还是觉得人微热,隐隐一阵凉一阵冷,盖紧被套(没开空调)。幸好第二天就没事了,只微微怕风。
第四日:早上体温37.1度。摸额头,寒热湿燥皆无,正好。知道这一仗彻底平息了。
发过烧后,老爸精神好了很多。眼睛睁得滴溜溜圆,不那么嗜睡了,吞咽也麻利了很多,交流有反应了。我嘱咐事儿时,老爸经常会像小孩样看着我点点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