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直到高考都是选拔性的,而大学是通过性的,因此中小学必然是竞争性的,因为大学的唯一录取标准是高考成绩。义务教育不等于中小学教育,高中就不是义务教育。不同孩子之间天资有差异,所以高中必然有三六九等,还有一大部分是职业高中,必然需要中考来区分和选拔学生。既然中考是选拔性的,初中和小学高年级必然就会存在竞争。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只有通过勤奋和辅导班去弥补。课外补课,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教育局不可能完全站到社会对立面。当然,我认为,幼儿园和小学中低年级真的不需要什么竞争,因此,完全不存在输赢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而且,靠辅导班拔苗助长的学生,虽然可能也有一时的好成绩,但最终很大可能是归于平凡,小留学生也是一样。真的爱孩子就给他在一二线城市投资一套房产吧。
要相信天分。家长和孩子都不要迷信勤能补拙。就像并不是每一个人经过了刻苦训练就能成为奥运金牌运动员一样,任何孩子都有学习的极限,一个难以逾越的分数线,这是无论投入多少精力,补多少课,都难以突破的。对于清华的学霸,700分同样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所以数学大师陈省身教育学生不要考100分。补课或者辅导班最多是挖掘学生尚未开发的潜力,而不大可能提高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潜力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过于依赖补课或者辅导班,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人总要独立工作,工作以后,不可能一辈子有辅导班、“吃小灶”。
超前和重复学习,其实并不符合教育规律。任何考试都不是终点,而是新阶段的起点。靠不断的强化训练,即使能进入重点高中、名校,但是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对孩子不一定是好事。 学生之间天分和智力之间的差异,是分级分类教育的内因,是无法改变的。一个通过不断的勤奋形成的伪学霸,当他和真正的学霸一起竞争的时候,他会觉得很痛苦的。
推娃是现在城市中产阶级,特别是新中产阶级的一种综合症,这既是“中产焦虑”的一种体现,也是出于一种补偿心理,自己小时候没有经历的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说到底,还是因为社会财富在不断的增长。就像胖子(我也是)越来越多,是因为对饥饿的焦虑一样。千百万年来人类意识的不断增长,使人类无法摆脱焦虑,摆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所以父母只要有能力,就不惜代价的去推动孩子的学习。其实城市的新中产阶级主要是通过个人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他们的遗传基因和文化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的孩子绝不会太笨,只要正常的引导,孩子成长的空间会更大。但是也没有必要要求孩子非得有比自己更多的成就。父辈没有实现的梦想,也没有必要要求孩子去实现。
如果一个孩子如果只在动画片里见过老黄牛、大白马、小毛驴、白山羊,大肥猪、小白兔、大黄狗、小花猫、大公鸡、小鸭子(实际上农村也都不太常见了),.......,不知道花生和红薯是长在地下,而以为是长在树上,他的知识结构肯定是有问题的。教育首要问题是培养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虽然立竿见影,但往往扼杀这种好奇心。所以我认为,对于小孩子有时间的话是要多带他出去玩,认识大自然,认识大千世界,而不是从一个辅导班到另一个辅导班。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投入学钢琴的浪潮里面,地秧歌、皮影、大鼓书、..........越来越多的传统曲艺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弹琴跳舞是素质,吹拉弹唱、敲锣打鼓、爬墙上树是不不是素质呢?做饭和杀鸡又是不是素质呢?毕竟吃饭才是人生活的第一问题,以后才是文学、艺术以及其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10547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1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