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junping 物理化学博士/科普研究者/探索/理性/开放

博文

巧识沙田柚 粒粒皆辛苦

已有 6534 次阅读 2011-11-27 22:49 |个人分类:创新之源|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沙田柚, 科普惠农, 悯农

巧识沙田柚  粒粒皆辛苦

 

    十一月份,正是柚子成熟上市的季节。这周末去超市,我还看到不少人围在卖柚子的地方挑选,抢着尝个鲜。说起“沙田柚”,即便你不知道这个名称的来源,也可能觉得耳熟。因为在早市,不少小贩经常会扯着嗓子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正宗的沙田柚~”,“又大又甜的沙田柚”等等。尽管他们吆喝得卖力,你也不禁要心中起疑,到底正宗的沙田柚是什么样的呢?

    你的这个疑问在中国科协农技中心与中央电视台继续联合摄制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大型系列节目——《科技惠农惠万家》中可以得到解答。1121这天,央视七套“科技苑”栏目中播出了《容县人种柚子有七怪》。http://sannong.cntv.cn/program/kejiyuan/20111121/116719.shtml

    节目中,广西区玉林市有机农业生产协会的陆会长,告诉了大家识别正宗“沙田柚”的两招。我想,用“底有金钱印,油胞皮上明”可以概括正宗沙田柚的特点。陆会长说,在沙田柚的底部有一圈凹痕,当地人称之为“金钱印”。另一个特点就是正宗沙田柚的柚子表皮上有明显的“油胞”,也就是说它们的表皮并不光滑,而是有凹凸不平的小疙瘩。了解到了这两个特征,大家可以从外观上对沙田柚有一个初步判断。然而,连apple等高科技产品都有“山寨”,我觉得识别沙田柚的真伪关键还在于购买渠道的可靠性以及亲自鉴定口感了。“沙田柚”最初来自广西区容县的沙田村,容县也获得了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这也成为一个柚子品种的名称,其他各地也有引进沙田柚的品种。只要柚子的实际品质不错,不管产地在哪里,作为消费者都是欢迎的。

 

正宗沙田柚的金钱印(来自中国网络电视台视频截图)(半径约2厘米的一圈凹痕)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来源网络百度图片)

 

    唐代李绅写下《悯农》,我们很多人在儿时已经倒背如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粒粒金黄色的柚子,同样凝聚着农民朋友的滴滴汗水。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他们应对气候、虫灾、储存运输等手段更加地科学有效,但是付出的辛劳同样值得珍惜。

    节目介绍的那个获得“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励的沙田柚行业技术协会,他们在科学种柚方法上有七个“怪招”,下面将一一拆解。

1.      果皮虽厚穿外衣

    在柚子果实生长过程中,果实上套上塑料袋。套袋可以保护果皮不受物理损伤(风吹/雨打/太阳晒导致的果皮磨损),还可以避免果实蝇的虫害,不需杀虫,避免农药残余。(皮厚也是需要保护的!)

2.      果园剪草不除草

    红蜘蛛是柚树叶的破坏者。容县在种植中引入红蜘蛛的生物天敌“捕食螨”,不需要使用农药。为了让捕食螨度过炎热夏季,就剪除草后铺在果园中,营造阴凉环境。

3.      采收之前先掐枝

    在果实采摘前一小段时间,需要经常掐掉嫩枝叶。南方气温较高,枝叶一年四季都在生长。嫩枝的生长会耗费果树营养物质。掐掉嫩枝,保证了果实得到丰富的营养。

4.      收果还要剪两刀

    摘果实的时候,先剪下一段果树枝,再剪短果柄。这是“一举两得”的做法,剪果枝起到了修剪果树枝叶的目的,为来年柚树生长做好了准备。第二刀也很有讲究,剪得好,可防止在包膜时果柄弄破包装,保证了保鲜效果。

5.      摘下柚子用蒜泡

    摘下的柚子外皮用捣碎的蒜泡水进行清洗。含“大蒜素”的水清除了柚皮上的霉菌和虫卵,便于贮存。因为泡的时间短,加上皮薄,不用担心有蒜味残存。

6.      柚子不卖先入库

    清洗后的柚子先放入库中放置10天。晾干表面水分,让果实中的淀粉和有机酸在“后成熟期”转变成果糖,使得柚子在上市时甜度合适。

7.      包装要穿两层衣

    为了便于柚子的保存和运输,柚子要穿上两层衣服。其中“内衣”是一层透明的PC环保膜,主要作用是锁住果实内部的水分。这层膜在加热时能收缩,紧紧贴在柚子皮上。“外衣”是一个尼龙网袋,作用是保护柚子的“内衣”在运输中不会被划破,它的作用可不只是美观哦。

    其实,这些做法说怪也不怪。细节决定成败。别小看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细节。做农业生产也需要做个有心人。品尝甜美果实的时候,感谢那些劳作的人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9823-512301.html

上一篇:人们脸红为哪般
下一篇:游戏规则
收藏 IP: 110.232.37.*| 热度|

3 杨月琴 吴吉良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