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个月,我在两个事情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一是基金评审;一是研究生毕业答辩。现在,这两个事情都已经忙完了。期间,关于人才培养与选拔,我有了一些思考。单看研究生毕业答辩,研究生的学术表现非常一般,多数都是混日子。从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身上,看不到国家科技崛起的希望。他们的毕业,只是社会上多了一些有研究生学历的人。他们的学位论文和发表论文,大多不尽人意,思想和价值观上鲜有专注科研,都实在的很,混文凭,找工作,过小日子。
但是,在评阅十份青年基金的过程中,我从申请青年基金的这群青年人中看到了国家科技崛起的希望。从他们申请文本上,能看到一个朝气蓬勃,大国科技正在崛起的景象。他们只是比今年毕业的研究生大三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年轻人,但两个群体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差距之大,令人感慨。申请青年基金的青年人,大多都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都在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三五篇SCI论文,多者已有十多篇,还有一部分毕业于国际知名大学或者著名实验室。他们既有学术能力,又有开阔的眼界,富有想法和野心,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往年评审青年基金,常会遇到很多低级问题,而今年青年基金本子大多都有效地解决了,质量提高了一大截。他们大多都在选题领域有了六七年或者十年左右的研究基础,而且已经在领域内主流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他们受到良好的科学训练,具有较为全面的科研能力。让人惊喜的是,常年让导师头疼的文本格式和文字问题,在青年基金申请书上也神奇消失了,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良好的文学天赋,表达用词准确、行文流畅、全文结构逻辑性强。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与青年基金申请者们,两个年龄相仿的青年群体,极大的科研素养差距,让人唏嘘不已。
通过这两类年轻人的比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我们国家科研群体是经过很多次筛选与精选的结果,即高淘汰造就了科研水平的提高。我们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已经告别了以往的精英教育,而成为面向提高全民素质、面向服务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普及性教育。如果是精英教育,每年录取研究生人数就不可能那么多,研究生分数线就不可能那么低。我们国家在复兴道路上,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从业者,而大学和研究生扩招迎合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显然,保证数量充足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对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是有益的,对我们提高民族素质也是有益的,这个战略是正确的。
每年我们国家都会培养几百万工程师和几十万研究生,这是一个庞大的队伍,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普及,不仅提高了青年人整体受教育情况,而且也为整个工业体系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人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收费低廉,国家培养每位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投入不是特别大,从教育花费来看,我们用相对较少的教育投入却培养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才队伍。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的高等教育战略显然是极其成功的、也是有效的,为我们经济、科技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现在来看,我们国家人才与科技战略是:用巨大的人才基数,极高的淘汰率,最后优选出精英人才。国家给这部分精英人才,配置最好的科研资源,进而与国际上欧美国家科研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追赶和较量。当前来看,这个战略是奏效的,实用而富有活力。层出不穷的人才计划,就是从庞大的科研人员数量,一次一次地精选和优选人才,将他们选出来,然后培养成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与西方国家开展各个科技领域的角逐与竞争。
高考、考研、就业、人才计划、科研项目等,各个环节的淘汰与选拔,是这套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环节,残酷而又有效。科技人才高淘汰性是潜在的,也是直接的,这个过程中有潜规则,也有明规则。每年大约一千万青年参加高考,但进入211和985高校的比例只有5%和1%。每年有几十万的研究生毕业,这里面大多数都是混文凭混日子的,当然也可以混着毕业。但是,很现实的是,研究生可以混毕业,但很难混入研究所和高校的科研队伍。在庞大的研究生毕业队伍中,只要有百分之一二十能致力于科学研究就足够了。其实,青年科学家还要面临第三次竞争或精选,即现有一线科研队伍的青年,还要经过科研项目、人才计划等环节的优选,在工作的前十年里完成最后一轮的残酷竞争,最终只有百分之几的年轻人胜出。然后,国家科研体制将开动马太效应的发动机,大玩魔法,将科研资源进行虹吸聚焦与整合集中,最终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团体,代表我们国家与世界展开深层次的高端前沿科技竞争。
我们不要只将目光盯在高考录取率,要看多少人进入了211和985,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我们不要只看研究生整体水平的平庸,我们要看到更多充满活力的学术精英,在国家精心培养下,正在健康茁壮成长,已经进入科研系列,成为当代中国科研工兵。我们不要只关注很多人在科研队伍里混日子,我们要看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学家,既有热情,又有才华,在世界范围内的科研领域,已经崭露头角,甚至独领风骚。平庸是大学生、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常态,而精选出来的优秀群体,代表了未来和方向,两个群体是相辅相成、相互带动的,就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一样。
从青年开始,国家通过高考、考研、工作录用、科研项目申请、人才选拔、职称评定等一系列关卡,进行一次一次的人才集结和整合,一次一次的遴选和选拔。整个过程设计是严密的,培养是持续的,既有内部竞争与淘汰,也有行业、国家等不同尺度的集中与精选,最终形成富有创造力、富有活力、富有能力的青年团体。他们代表着国家科研的希望和未来,与欧美竞争,与西方角逐,担负着这个古老民族科技崛起的重担,这是多么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科技崛起和民族复兴画卷啊。
行文至此,我们再也不要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懊恼,也不要为自己培养研究生平庸而着急。国家有国家的战略统筹,有人才培养和遴选的规则,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毕业之后都有相应的用处和去处。单从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来看,注定大多数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都是分母、陪衬和炮灰,但也是有意义。天才和精英注定是少数,但他们代表了精锐,代表了开荒拓土,代表了最高水平和最强的力量。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做国家科技崛起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不要只做观望者和旁观者。
人才培养与选拔的高淘汰率,是我们国家科技崛起发动机,是科技崛起的力量源泉。从国家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中,看到了国家科技崛起的希望,也从最近美国人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封锁时,眼中流露出来的恐惧中看到了希望。因此,我们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需要从更大的格局和更宽阔的视野出发,审视我们的工作,评估我们遇到的困难,这时不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