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觉又到八月十八,一年一度自然基金放榜之时。每年中榜是少数,失意人是多数。笔者五年失败四次,中间一次叫停。今年也失败了,下年面临着第二次叫停,再申请的时候已经是七年第五次申请了。人生有几个五年、七年啊?不中榜者大有人在,多年不中榜的也不是少数。我们这类人大多都有这个疑问,为何我的自然基金总是不中啊?中榜的人都是一样的,而不中榜之人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不中榜者,都有个属于自己的心酸。原因可能很多,笔者根据这五年失败不中标的经历,抛砖引玉,总结5条以飨同是天涯沦落人共勉。
(1)个人科研学术表现不优秀。自然基金是奖励性的科研项目,喜欢锦上添花,从来都不会雪中送炭。这样说来显得有点刻薄,但规则向来如此。在当前科研背景下,学术优秀者或许并非特别紧缺自然基金资助,各种渠道经费已经很多。但优秀者,通吃之,这是不二法则。因此,要想提高自然基金命中机率,还是平时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学术表现,这是基础和根本。
(2)科学研究不集中过于分散。自然基金是比较讲求长期积累,重视持续性研究。当然,只有在某个方向上长期持续的积累,才可能提出更具有创造性的科学问题,才能体现研究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博士毕业之后,大多数人都面临着新单位、新团队第二次创业,更换方向不成功也属常见现象,这是很多朋友常年不中的常见原因。因此,要懂得舍弃一些不重要、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会选择和拒绝,懂得放弃与坚持,要在自己主导性方向深耕、深水静流。
(3)研究手段不先进过于陈旧。自然科学研究就如打仗,不同程度上依赖科学实验仪器。如果对现在本领域内较为先进的实验仪器并不掌握,申请文本设计的研究方法还是过往陈旧手段,这种文本命中概率不大。但科研的实际情况是,实验仪器以及依赖实验仪器的研究方法并非个人能主导的,这与个人所在工作平台和团队有关系。一个地方科研团队的仪器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驾齐驱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这也反应了个人在国家科研大背景下的无奈。
(4)残酷的科研经费马太效应。研究经费申请过程中,存在着残酷的马太效应。项目越多、经费越多,往往发表的成果也越多、科学训练也越充分,自然基金中标的可能性也越大。而现实的不幸是,有着相当一部分人长期从事所谓的科学研究,但长期缺乏经费资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思路大多胎死腹中。随着时间推移,要不放弃科研,要不苟延残喘、勉强坚持。这类人需要对自己未来科研进行重新评估、重新定位,别让自己原本快乐生活进入了这种死循环。
(5)上不了台面的非主流原因。这里面包括的内容非常多,或多或少起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①本子写的不专业不规范,包含着多处文本撰写的常识性不足。②单位平台牌子太小,在同样质量文本竞争中处于劣势。③运气不佳。这是自我解嘲的最有效、最常见的借口,说到底中与不中还是依赖于个人科研实力。④人脉不广,关系不硬。自然基金是我国最有公信力的科研项目类型,这个方面水分最少,但这也是私下里最常见不中标的理由,窃以为不足为信。
基金屡屡不中者大有人在,耿耿于怀、愤愤不平也是人之常情,怀才不遇挫折之感也能理解。但负面情绪并不能改变现状,生活还是照旧,还要继续。常年自然基金不中后的科研生活,我们还是要好好的过,认真的过。我个人有以下3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1)基金不中是国家对你科研能力的评判。这个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但整体上来说是客观的。不中标者,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不将其列为计划,虽不能为国出力感到汗颜,但也从中得到解脱。如果长期不中国家自然基金,至少说明从这个类型科研项目上来说,国家并不需要你去做一些工作了,好自为之、多多保重吧。因此,要理性地接受这个决定。
(2)基金不中后的别样生活。身上没有国家自然基金任务,不能长期生活在自怨自艾之中,不能满腹负能量,对人对己都不是好事。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所需经费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有趣的、有价值的、有用的科研方向,去娱乐自己情操、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实现个人价值。我们应该聚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做自己觉得有趣有用的事情,饶有趣味的积累,别辜负了青春和人生。
(3)永远别放弃了希望。希望在于未来,在于我们个人努力和坚持,在于我们不断的积累,相信公平正义是社会主流。如果个人丢了希望,自然基金这条路,真的就是没有希望了。一个人的幸福与快乐,说到底还是源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人生苦短,何必与自然基金纠缠不清,让我们不能开心。我们要不紧不慢地做,不急不躁地等,顺其自然地看待结果。
永远别非议国家基金委的公正性,永远别非议评议专家评语的权威性,这是我们保持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的底线,心中最后一盏照亮世界的明灯,这是我们多年的理想、也是我们对这个社会信任的最后一道防线。
后记:其实,每年都想写这篇博文,但顾虑重重一直没写。现在,年龄大了,失败次数多了,也觉得释然了。其实,每年每次失败,自己都反复总结下原因,但都烂在心里,不愿意说、更不愿意写。这次粗粗的写了写,也感觉不满意,觉得讲的不够全面,不够透彻。总有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感觉。常年不中自然基金的人群是庞大的,这个人群内心感受、科研规划,需要有人絮叨絮叨,进行不同层面的表达。人一辈子很快,还是活在当下,不要因为这些事情拘泥了人生,想一想实在是不值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