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中国农区的生态“草原”
——访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英申
作者:郭英 常力强;时间:2014-04-22;来源: 农民日报(http://www.tianong.cn/ny/164/view-34710-1-0.html)
【天农导读】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通过玉米秸秆微贮饲草加工等高科技手段,正在努力打造中国农区的生态“草原”,构建中国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以解决草原限牧、饲草短缺、人畜争粮的矛盾。
玉米秸秆微贮饲草加工(资料图)
普通的玉米秸秆可以让整个中国农区的畜牧养殖状况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如果你走近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这一疑虑或许立即烟消云散。通过玉米秸秆微贮饲草加工等高科技手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距姜寨遗址、兵马俑、华清池等名胜古迹咫尺之遥的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正在努力打造中国农区的生态“草原”,构建中国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以解决草原限牧、饲草短缺、人畜争粮的矛盾。
初春时节,记者赴陕西临潼,专访了公司董事长田英申。
多项技术突破,让玉米秸秆变废为宝
在中国种植业的版图上,有着广泛的玉米分布带。每到秋天,在遍布大江南北的这些农田里,掰了棒子后的玉米秸秆多被焚烧,或被废弃堆积埋下火灾隐患。
200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西安、咸阳农田里玉米秸秆被大面积焚烧,浓烟弥漫致使机场一度被迫停飞。而在同一时间,临潼区雨金街道西关村的玉米地里却来了一个吆喝着买秸秆的人。此人正是田英申。
“当时国家正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这个政策下,‘羊下山、牛进圈’将会成为未来畜牧养殖业的大方向,牧区,半牧区,农区,城郊型农业,都会出现大量的饲草需求。”田英申回忆说,看到家乡乃至北方地区随处可见的玉米秸秆被大量焚烧,他心想如果能把秸秆做成饲料,“那将是一个很大的朝阳产业。”
然而,田英申明白,将玉米秸秆简单切割的传统做法破不了秸秆中间的那个节,而因为这个节不易消化吸收,牲畜吃饲草要浪费掉30%以上。所以秸秆要加工成能被充分采食的饲料,就必须破了那个节。
“为了破这个节,我跑了大半个中国,但却没有找到一台理想的机器设备。”怀着制造自己的秸秆饲草加工机械,造福一方乡民的理想,田英申于2003年12月带头创立了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田英申和他的新天地团队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试验和论证,将挤丝揉搓技术融入玉米秸秆加工设备,自主研发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秸秆拉丝搓揉机,填补了我国秸秆加工机械的一项空白。
“你看,这就是玉米秸秆的产品。”在公司的会议室,田英申一边向记者展示玻璃器皿内经过揉丝加工呈丝絮状的秸秆饲草,一边介绍说,与传统的横向切割相比,秸秆揉丝机采用纵切的方法,通过切揉过程破坏了秸秆坚硬的表皮和硬质茎节,加工后的饲草质地柔软,可使家畜的采食率达到96%以上。
不过,仅仅是切揉加工并不能改变农作物秸秆自身粗纤维含量高、营养价值低、不易消化吸收的缺点。因此,在研发秸秆揉丝机械的同时,“新天地”公司又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处理,使秸秆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大幅降低,粗蛋白含量有效提高,并有效保存了青绿秸秆中的维生素及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使普通的玉米秸秆变成质地柔软、气味酸香、适口性强的优质新型饲草,被有关专家称为反刍动物的“绿色面包”。
田英申初步估算,“我们国家年大约会产出秸秆7亿吨,如果只将部分秸秆加工成饲草,就相当于在全国农区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草原’,而且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草原。”
然而,要应对饲草供需的季节性时差,这个“草原”的形成还需要解决贮藏和保存的难题。为此,田英申带领的“新天地”还新创了袋装微贮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取料后密封,既可减少贮藏占地面积,又可解决防火难、防霉变难等问题。同时,公司还研制了方捆打包机,使饲草压缩打包后便于长途运输,实现了秸秆饲草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化。
由此,玉米秸秆加工、贮存、运输“三难”的问题在新天地公司一一得以攻克。
探索草畜一体,让养殖业走上生态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畜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30%提高至2015年的36%。而田英申清楚地意识到,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饲草畜牧业应占到畜牧业的60%以上。因而,探索草畜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让秸秆微贮饲草真正带动起一条草业加工、销售、养殖的产业链,创造出一种可以在全国各地推广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应是打造农区生态“草原”的应有之意。
“经大量对比实验观察,连续使用微贮饲草一个月后,奶牛每天产奶量可增加3~5公斤,肉牛每天可增重约0.5公斤。”在前往新天地公司推动建立的养殖合作社采访途中,田英申一边飞速驾驶,一边对记者说,国内农区养牛多是圈养法,使用微贮饲草可以直接降低成本,提高产出率,但目前我们还没有一套成熟的肉羊圈养模式。
为了选育适合我国各地圈养的肉羊品种,新天地公司选用了太湖平原的高产湖羊为母本,与原产于南非的杜泊羊和德国的东弗里生羊进行复合杂交,使新品种既保留了湖羊高产的特性,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繁殖率、羔羊成活率和生长发育速度。
“出生后两个月就长到了40多斤。”走进大田牧业兴隆养羊专业合作社12米宽、100米长的养殖棚内,味道并不像通常的牲畜养殖棚那般刺鼻,上百只绵羊正齐刷刷地从铁栅栏中探出头来采食,田英申指着其中的一只小羊羔说,“再过1个月它就可以长到六七十斤,而4个月后100多斤的时候就可出栏,比传统放牧养殖的时间缩短了很多。”
而在新天地公司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下,这样的合作社今年将增加到15个,每年可出栏肉羊3万只左右。
在几排养殖棚的后面,是生物因子复合肥的加工区。田英申介绍说,在这里,羊的粪便经过预处理,会加入专用微生物菌剂和促生物质。之后,现代化工艺和微生物技术会彻底杀灭原料中的病原菌、寄生虫卵和杂草种子,消除恶臭,制成具有优良物理性质、碳氮比适中,肥效优异的高品质有机肥,再返回农田,实现从秸秆饲草到牲畜养殖,再到有机肥的生态循环。
田英申说,经过公司试验,使用这种有机肥种菜,可使农药使用量降低70%,化肥使用量减少60%以上,并可增产约30%。而且,使用加工后的有机肥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有效改良土壤,形成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朋友开辟致富路
“农村是我挖不断的根,农民是我永不散的魂。”正是出身于农村,对于农民这种深深的情结,让田英申俯贴大地,扎根“三农”。而在田英申的内心深处,打造中国农区的生态“草原”,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的深层目的,就是要努力改变农业最脏、最累,广大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而最没有地位的状况。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已发起并成立了有全国各地10多家企业组成的“非粮饲料联盟”,同时在全国各地组建大田新天地股份制分公司、规模型生产基地和加盟生产经营点,初步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网络化经营格局,目前每年可生产饲草加工机械4800多台,生产微贮饲草800万吨。
田英申初步测算,按照目前新天地公司秸秆饲草的收购价格,农民在不离乡,不离土,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仅通过出售秸秆每亩地就可增加纯收入250元。以陕西省为例,关中地区每年玉米种植面积约900多万亩,以每亩产秸秆2.5吨计算,可产秸秆2250万吨,如果将其中1/3实现饲草转化,就可加工秸秆微贮饲草750万吨。如果每吨秸秆按100元(收购价)计算,农民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可直接增收7.5亿元。同时,这些饲草可为大约70万头大牲畜提供一年的草料保障。经大量对比实验证明,使用微贮饲草饲喂养奶牛后,每头牛每日可增收4元,每年可增收1120元,70万头奶牛每年可为养殖户增收近8亿元。
田英申还介绍说,根据有关实验数据,4吨玉米秸秆袋装微贮饲草对畜牧动物的营养含量相当于1吨玉米的营养含量,这样仅按750万吨秸秆微贮饲草计算,每年就可节约187.5万吨玉米,既解决了人畜争粮的问题,又成功开辟了一条非粮饲料的新路子。“如果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国内整个玉米产区、奶牛养殖区,那么农民增收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数字。”
另外,生物因子复合肥的研制成功,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惊人的空间。一头奶牛每天能产约30公斤粪便,一年可达10余吨,按当前每吨50元的价格收购,一头牛的粪便一年收入约500元。但如果将这些粪便加工成生物因子复合肥,每吨可售160元左右,这样每头牛一年仅此一项就可增收1100元。目前,全国奶牛存栏约1800万头,年产粪便约1.8亿吨,如果1/3加工成因子复合肥,奶农将从中受益66亿元。
事实上,除了玉米秸秆,我国每年还有大量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茎秆被废弃。田英申说,他们目前正设想打造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将秸秆变废为宝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逐步向解决草场退化问题迈进,向麦秆和稻秆综合利用的科研开发领域挺进。
“我们必须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从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融为一体的发展道路。”田英申带领的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正在大胆实践,为中国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天地。
博主简介: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林业科技》和《林业世界》三刊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朝阳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朝阳市老科协理事。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1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3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微信同号);QQ号:527813275
http://www.xbmiaomu.com/vip/zzllxx5168/;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